首页 > 期刊 > 大学化学
第40卷第7期封面和目次
2025, 40(7):
[摘要]  (63) [HTML全文] (63) [PDF 2867KB] (0)
摘要:
教学研究与改革
国际竞争新格局下分析化学跨学科教学探索与反思
张景慧, 沈薇, 唐盛, 贾儒, 钟伟
2025, 40(7): 1-9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19
[摘要]  (54) [HTML全文] (54) [PDF 2317KB] (0)
摘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跨学科融合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分析化学作为联结多学科的桥梁,其跨学科融合教学需求迫切。本文聚焦于国际竞争新局势下分析化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分析了跨学科融合教学过程对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切实需求,并探讨了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策略与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培养应对复杂问题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前瞻性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建议。
基于调研分析的中药学专业大一新生无机化学教学探索
邹淑君, 许树军, 贾力维, 徐暘
2025, 40(7): 10-17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57
[摘要]  (50) [HTML全文] (50) [PDF 413KB] (0)
摘要:
无机化学课是中药学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建立专业认同感,授课前对学生化学知识基础、专业兴趣、专业认知、学习认知及专业目标等做调研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围绕调研中发现的痛点问题及中药学专业特点探索教学策略。从分层教学、知识有效链接、加强自主学习、拓展获知渠道、增强团结协作、塑造专业使命、有效利用时间等方面优化整合。形成“基于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多元拓展、培养情怀、提升素养”的教学模式来提升中药学类大一新生综合素养。
科技赋能,产教融合,高素质应用型化学人才培养12345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夏其英, 王爱香, 马登学, 刘国魁, 李云志, 冷霞, 韦瑶瑶, 周广丽
2025, 40(7): 18-25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133
[摘要]  (55) [HTML全文] (55) [PDF 750KB] (0)
摘要:
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根本,构建了“一体、两翼、三融、四结合、五平台”(12345)实验教学体系。以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为指导,以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为抓手,优化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探索考核评价体系。经过三年的改革,构筑了四层次、递进式实验项目体系,形成了“虚”与“实”相结合、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实验室开放与科研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改革、课程教材建设、高素质应用型化学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基于OBE理念的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李芳, 吴祥, 李冰, 李有桂
2025, 40(7): 26-33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20
[摘要]  (55) [HTML全文] (55) [PDF 1271KB] (0)
摘要:
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是化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在对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目标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上,设计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建立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思政素材库。开展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思政元素“融入”和思政元素“融出”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促进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设计——以“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为例
张展鸣, 朱灿, 王娟, 林阳辉, 孙默
2025, 40(7): 34-41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30
[摘要]  (61) [HTML全文] (61) [PDF 1659KB] (0)
摘要:
借助在复旦大学覆盖面广的“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我们构建了一次有机融合实验探究与思政教育的创新教学实践。在注重培养学生扎实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基础专业技能服务于行业发展以及基础理论指导实际生产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提升学科素养,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服务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四新视域下非化学类专业有机化学基础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广西大学生物科学类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改革为例
何熙璞, 段文贵, 林桂汕
2025, 40(7): 42-47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21
[摘要]  (53) [HTML全文] (53) [PDF 1284KB] (0)
摘要:
四新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有机化学基础课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设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全过程进行整体设计,重构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构建了适合本校校情、具有自身特色的有机化学课程体系。
农科公共有机化学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探索
王琳琳, 陈燕勤, 李锋, 谭瑞康
2025, 40(7): 48-54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54
[摘要]  (54) [HTML全文] (54) [PDF 1925KB] (0)
摘要:
以新疆农业大学公共有机化学课程为例,探讨了分级教学的实施路径以及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方面的应用。介绍了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具体实践环节,通过全面收集分级教学过程数据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分析,查找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地方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
胡文远, 霍冀川, 钟国清, 刘彬瑶, 蒋琪英, 邓秋林, 杨定明, 张廷红, 李鸿波, 朱平平
2025, 40(7): 55-61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75
[摘要]  (61) [HTML全文] (61) [PDF 2052KB] (0)
摘要:
为了推动应用化学一流专业建设,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推动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反哺人才培养,创新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依托省级化学与分析测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的化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组建了一师多能的创新实验教师团队,创建多模块立体化实验课程资源,建立了线上线下互融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物理化学项目驱动式习题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郭丽萍, 王红梅, 宋利, 李孟丽, 郭海洋
2025, 40(7): 62-70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102
[摘要]  (56) [HTML全文] (56) [PDF 2079KB] (0)
摘要:
物理化学是一门化学化工材料类本科专业基础课,其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辨能力。面对物理化学知识学习与运用能力培养的难点,我们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采用项目驱动式学习法,结合“微课”和“互联网+”等手段,对习题课进行了改革和持续改进,形成了适合于本校学生的习题课模式,也可为其他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参考。
民族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混合式一流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及实践
阳耀月, 贾维尚, 马朝霞, 姜晓乐, 吴亚娟
2025, 40(7): 71-78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118
[摘要]  (61) [HTML全文] (61) [PDF 1369KB] (0)
摘要:
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环境、制药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传统线下实验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难以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也无法满足民族高校培养服务民族地区人才的独特要求,亟待改革创新。于此,西南民族大学物理化学教学团队获批建设了四川省一流混合式课程(物理化学实验I),其教学创新主要包括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升级、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体系多维化等内容,促进“知识–能力–价值”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基本形成了“教学反思–教学改革–课堂应用–成果反馈”的实证分析型教学研究范式,其成果和经验或可推广至其他化学实验课程,为建设高水平混合式一流实验课程提供借鉴。
高校化学课程英文教学探索与实践——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
张一达, 张海霞
2025, 40(7): 79-82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90
[摘要]  (59) [HTML全文] (59) [PDF 351KB] (0)
摘要:
本文探讨了高校化学课程“仪器分析”的英文教学探索与创新实践。面对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和教师普遍存在的英文教学问题,本文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文章分析了分层次教学对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作用,结合文献、多媒体资源和虚拟实验室等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文教学内容。最后,文章对未来的课程优化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化学实验课程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改进仪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打造双语课堂,培养科研创新人才
李琰, 丁飞, 闫捷伦, 周清扬, 王哲, 石轶凡, 王京, 唐安娜
2025, 40(7): 83-89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59
[摘要]  (57) [HTML全文] (57) [PDF 1317KB] (0)
摘要:
为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及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创新实验教学效果,双语驱动的创新实验教学在强化仪器分析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仪器操作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更加全面的自主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中英文资料并将其融入到自制仪器方案的设计、元件组装、信号调试等各个环节。实验教学从传统的讲授模式,转变为“讲授与探索学习相结合”的创新型综合模式。将“双语教学”融入其中,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科研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际视野下“大学化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探索
张志攀
2025, 40(7): 90-96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121
[摘要]  (59) [HTML全文] (59) [PDF 1786KB] (0)
摘要:
全英文本科课程的建设与完善是一流大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大学化学”全英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索同时面向多个专业国内和国际新生的“大学化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期为进一步提高相应化学全英文课程的针对性与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基于O-VALUE创新模式的农林类有机化学课程改革实践
尹霞, 耿会玲, 王俊儒
2025, 40(7): 97-105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31
[摘要]  (59) [HTML全文] (59) [PDF 1856KB] (0)
摘要:
针对有机化学课程理论知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其与农林学科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目标为导向,以价值导向贯穿始终的O-VALUE创新模式:重构教学内容,以农林专题为载体,融入化学解决策略;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向式研讨,结合农林实用案例解析,并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农林真实项目实践,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建设课程资源,基于国家一流线上课程,以“结构-性质-功能”化学思维为核心框架,结合SPOC课程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打造贯通农林医药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师生共建共享农林特色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评价指标引入化学思维为农林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作为课程思政考核重点。全面布局,系统发力,将化学思维在农林交叉学科中的“无处不在”转变为“爱学、会学、乐学、学会”的学习之道;将化学思维在农林交叉领域的“无所不能”转变至为生命、为健康、为农业而奋斗的顶天立地的使命担当。
基于主题研讨的光谱分析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华鑫, 刘松琴
2025, 40(7): 106-111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43
[摘要]  (61) [HTML全文] (61) [PDF 1681KB] (0)
摘要:
在分析化学教学中采用基于主题研讨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掌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还能使学生了解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动态。本文将着重介绍光谱分析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并从主题研讨的案例设计、研讨实施、效果评价、教学实践结果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提供新思路。
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化工原理”四阶递进教学创新
王婷婷, 孙初锋, 李振华, 王鸿灵, 王文芳, 苏小平, 崔璐娟, 王成君
2025, 40(7): 112-118  doi: 10.12461/PKU.DXHX202503052
[摘要]  (59) [HTML全文] (59) [PDF 2284KB] (0)
摘要: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必修课,该课程在培养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痛点问题,课程组采取“以生为本、交叉融合、数智赋能、知行融拓”教学理念,通过融合跨学科教学内容、扩充多维度教学资源、构建四层次递进教学模式、采用“问题项目+AI虚拟组员”教学方法、提升评价维度、延伸评价深度等方法开展课程教学创新。通过改革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认同感提升、工程思维树立、创新能力提升,从根本上提高化工原理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利于培养兼备创新思维和扎实工程实践技能的未来工程师。
无机化学实验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尹霞, 杨鹏, 许峰, 赵艳, 宦双燕, 赵敬哲, 叶龚兰, 吴英鹏
2025, 40(7): 119-126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93
[摘要]  (60) [HTML全文] (60) [PDF 1673KB] (0)
摘要:
为了深化无机化学实验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依托构建的实验课程信息化资源平台,通过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基础实验规范操作、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情景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多种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实验全过程的多维考核评价,不仅致力于提升学生在实验技能、安全环保意识、团结协作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还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动力,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基航空航天专业特色,建新质无机化学教学模式
鹿现永, 胡涛
2025, 40(7): 127-131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37
[摘要]  (64) [HTML全文] (64) [PDF 633KB] (0)
摘要:
基于航空航天专业育人特色,打通无机化学原理和无机元素课程建设的知识体系融合通道,利用STEM教学理念打造内涵式新质无机化学教学体系,解决目前存在的无机化学教学难点和痛点,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为新时代化学人才的培养提供课程支撑。
多元化高考招生背景下的大学化学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策略与实践
李晓慧, 张伶, 肖志昌
2025, 40(7): 132-140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50
[摘要]  (56) [HTML全文] (56) [PDF 1920KB] (0)
摘要:
在高校中,化学课程是众多学科专业的基石。然而,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政策的地域和年度差异以及部分高校的单独招生政策的存在,导致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新生在高校基础化学课程中面临统一的教学和评价体系。这一现象对高校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构成了挑战。以农业院校为例,采用创新教学策略和课程优化模型,在实践中成功提升了化学基础薄弱学生的积极性、适应力和及格率,为高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情境驱动课堂,用线索导向推理——以X射线教学实践为例
邢曦雯, 郭慕怡, 胡卓然, 姚顺春, 孙耀
2025, 40(7): 141-147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97
[摘要]  (58) [HTML全文] (58) [PDF 2181KB] (0)
摘要: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逐渐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针对仪器分析课程知识点细碎、理论庞杂,课程难度高、不易系统记忆的特点,以X射线相关仪器这一章节为例,仅和X射线有关的诺贝尔奖就有20多个,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不但学习效果不佳,还会产生仪器分析怎么这么难的畏难心理和主动性下降的学习大忌。因此,本教学团队尝试以“情境驱动课堂,线索导向推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打破樊笼,与时俱进的结合大学生喜爱的“剧本杀”模式,引导学生置身100年前,通过最初设置的线索“发现X射线”,并将上一情境场景的结果作为下一情境场景的线索,逐步引导并启发学生探索并解决X射线的特征,X射线的潜在应用点、X射线仪器的原理等课程难点与重点问题,从而拉近学生和诺贝尔奖等顶级科研成果的距离,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增加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发散思考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建立完备有效的高水平科学仪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课堂支撑。
立足本土,回应时代,着眼未来——华中师范大学等编《分析化学》教材版本演进
李芳, 熊博, 徐晖, 顾文玲, 龚静鸣, 朱成周
2025, 40(7): 148-155  doi: 10.12461/PKU.DXHX202410068
[摘要]  (57) [HTML全文] (57) [PDF 633KB] (0)
摘要:
华中师范大学等编的《分析化学》教材自1981年的第一版到现在的第五版,历经43年,重印96次,影响范围广,师生认可度高。本文梳理了这五版教材产生的历史背景、编写特点和社会反馈,认为五版教材在内容上虽有不同,但是都坚持了“立足本土,回应时代,着眼未来”的原则,这一原则是该教材成功的核心,也是其发展的基石。
中外融会贯通教学——以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张佳敏, 范震, 杜建忠
2025, 40(7): 156-160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131
[摘要]  (53) [HTML全文] (53) [PDF 591KB] (0)
摘要:
基于国家“科技-教育-人才”重大战略需求,同济大学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以推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临床转化为目标的国际合作,引进了多位国际知名学术大师开展交叉研究。同时,运用中外融会贯通教学方法,积极组织面向学生的各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融合前沿知识,实施国内外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这些举措旨在培养新一代既精通专业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创新人才,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开展波谱解析课程中有机化合物立体化学的Mosher法教学
元思文, 吴琦琳, 尹田鹏
2025, 40(7): 161-168  doi: 10.12461/PKU.DXHX202502073
[摘要]  (58) [HTML全文] (58) [PDF 1738KB] (0)
摘要:
立体构型测定是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化学、药学相关专业研究生需掌握的重要技能。Mosher法广泛应用于仲醇或仲胺等药物分子立体构型的测定,但关于其专门教学的报道较为罕见。本文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精选科研实践中实际案例,进行研究生波谱解析课程中Mosher法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该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操作方法。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效果,而且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推广与借鉴的教学案例。
知识介绍
可见光催化的自由基重排反应
于桐炎, 胥攀
2025, 40(7): 169-176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70
[摘要]  (54) [HTML全文] (54) [PDF 660KB] (0)
摘要:
重排反应是是本科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然而,相较于被广泛介绍的离子型重排反应和周环反应,自由基重排反应在大学教学中却介绍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缺失。本文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从本科生已具备良好基础的官能团视角出发,分类介绍可见光催化的自由基重排反应。通过挑选既具代表性又易于本科生理解的反应实例来讲述,从机理层面出发深入剖析,实现基础课堂与前沿化学有效融合,在补全教材盲区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他们探索化学奥秘的热情与兴趣。
氰化物——毒物还是瑰宝?
吴楠, 张航, 魏灵灵, 顾泉, 郑浩铨, 张伟强, 曹睿
2025, 40(7): 177-188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72
[摘要]  (63) [HTML全文] (63) [PDF 2269KB] (1)
摘要:
氰化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以极高的毒理特性使人望而生畏。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氰化物的探索逐步深入,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此类化合物不仅是原始地球大气中的重要成分,也是形成关键生物分子(如氨基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反应中间体。氢氰酸及其盐在工业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泛应用于电镀、染料、洗注、油漆、橡胶、纺织、金矿开采等传统工业,同时也是现代医药和能源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氰化物既是古老地球大气演变的见证者,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助力剂,蕴藏生命起源奥秘,推动现代科技进步,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探索价值。
AI辅助开启化学的新篇章——人工智能在化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综述
刘怡帆, 彭浩南
2025, 40(7): 189-199  doi: 10.12461/PKU.DXHX202405182
[摘要]  (102) [HTML全文] (102) [PDF 1928KB] (6)
摘要: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化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带来的革命性变化。AI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能力,正在改进化学研究方法,从分子合成到药物发现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具体案例包括利用AI加速新材料发现、实现自主化学实验室操作、推动个性化化学教育等。此外,AI在环境化学和绿色化学领域的应用也展现了其在污染物行为分析和新能源技术开发方面的潜力。本文强调了跨学科合作、数据共享、AI课程引入等措施的重要性,以充分发挥AI在化学领域的潜力,推动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用于乏氧肿瘤治疗的钌(II)基光活化化疗前药研究
王发, 陈禹, 巢晖
2025, 40(7): 200-212  doi: 10.12461/PKU.DXHX202410024
[摘要]  (59) [HTML全文] (59) [PDF 1121KB] (1)
摘要: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化疗药物低选择性引发的毒副作用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光活化治疗借助光的时空调控实现药物活性在肿瘤部位的精准调控,显著降低毒副作用。乏氧微环境是实体肿瘤的特征之一。在多种光活化治疗方案中,非氧气依赖的光活化化疗更适配乏氧肿瘤治疗。钌(II)配合物具有丰富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是构建光活化化疗前药的潜在候选者。钌(II)基光活化化疗前药光激发生成钌(II)水合物与游离配体,随后前者与生物大分子结合抑制其生物功能,后者通常也具有DNA损伤或蛋白抑制能力,进一步增强体系的抗肿瘤活性。钌(II)基光活化化疗前药的理性设计策略尚不明确。本文立足光活化机制,从配体配位数角度出发简要介绍钌(II)基光活化化疗前药克服乏氧肿瘤的研究进展,初步探索其分子设计策略,总结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应用。希望本文可以为人们继续设计出新的高效低毒钌(II)基光活化化疗前药提供参考。
科普
“碳”无“酯”境
赵紫璇, 范苗
2025, 40(7): 213-217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40
[摘要]  (57) [HTML全文] (57) [PDF 853KB] (1)
摘要:
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全球变暖,使得生态系统受损,但它也可以被利用和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可以发生环加成反应,该反应生成的产物碳酸酯能够作为化工原料被有效利用。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拟人化手法,将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比作两个受到环境破坏困扰而决心重建家园的孩子:冰冰和火火,通过他们冲破重重阻碍收集碳酸酯的历险过程,对环加成反应机理和典型的催化剂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碳酸酯的应用。
硒游记
刘英, 季甲, 侯银玲, 郭丽兰, 吕璇
2025, 40(7): 218-224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46
[摘要]  (54) [HTML全文] (54) [PDF 1475KB] (1)
摘要:
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以“硒”侠客的诞生和成长经历的形式展现硒元素近年的发展过程和应用情况,硒元素以神医、旅行家、科学家的身份游历在各行各业,展现出硒元素在医学、农业、旅游业和工业等方面的应用。最终以教育家的身份游历四方,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硒元素的普及当中,同时建立了“硒家族科学实验室”,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所需,挖掘更多与硒元素有关的功能与应用。
“病从口入”——浅谈几种常见食物中的毒性化学物质
于天洋, 魏颢
2025, 40(7): 225-231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83
[摘要]  (58) [HTML全文] (58) [PDF 865KB] (1)
摘要:
借助拟人化的手法,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日常食物如菜豆、马铃薯以及黄花菜中所潜藏的毒性物质及其相关化学性质。同时,也介绍了这些化学物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食物的方法。旨在通过本文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知识,提升他们运用这些知识预防食物中毒的能力,并激发更多人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药物二三事
马秀雅, 陈妤, 张岩
2025, 40(7): 232-240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03
[摘要]  (64) [HTML全文] (64) [PDF 1203KB] (1)
摘要:
现代社会,药物在维护人类健康以及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药物的来源入手,介绍了近代中药和西药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常见药物的合成过程。此外,对药物的结构与功效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简要说明。本文采用了简明易懂的语言,旨在体现药物和有机化学的密切关系,尤其让读者进一步明确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应用。
朱颜驻镜花伴树,SOD来相助——化学科普实验
郝利强, 聂博毅, 万紫萍, 邱江华
2025, 40(7): 241-248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84
[摘要]  (56) [HTML全文] (56) [PDF 1181KB] (1)
摘要:
在现在这个人人爱美的年代,护肤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而SOD蜜就是其中一种我们所熟知的护肤品,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本实验基于SOD的作用机理,设计实验探索了SOD清除超氧自由基从而延缓皮肤衰老的奥秘,同时揭示了辅料二甲基硅油和硬脂酸甘油酯如何协助SOD顺利穿透皮肤表面角质层的作用机理。通过本科普实验的展示与互动,能够让受众学习到SOD蜜各成分的作用机制、表面张力作用、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等内容,让大家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化学知识,激发人们对化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塑料幻灭记
胡廷辉, 龙俊文, 龙毅, 刘煊赫
2025, 40(7): 249-254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04
[摘要]  (60) [HTML全文] (60) [PDF 880KB] (1)
摘要: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制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塑料污染已成为当下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塑料的回收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科幻故事的方式介绍了一些塑料回收的新技术,引起大家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的同时,并对未来塑料回收利用领域的发展进行展望。
从蛋白质到储能材料——可食用的明胶果冻电解质
张欣然, 刘思旗, 陈钇池, 邹庆立, 徐庆红, 黄雅钦
2025, 40(7): 255-266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104
[摘要]  (59) [HTML全文] (59) [PDF 4857KB] (1)
摘要:
明胶是动物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经过适度水解得到的高分子材料,其具有溶胶-凝胶可逆性。本实验借助明胶的溶胶-凝胶可逆性以及果汁中富含的金属离子,制备了明胶果冻电解质材料和系列电解反应的科普简易装置。通过趣味性教学展示和适宜于大众直接参与动手的简易实验,使大众深入了解水果电池的根本原理以及金属离子在明胶内部被固化溶液环境中的运动转移特性,进而认识普通电池工作的内在机制。本科普实验不但将凝胶电解质材料在能量储存和转化方面的巨大优势充分展现在大众面前,促进公众对天然大分子和电解质科学的了解、提高科技创新认知以及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本科普实验所用材料价廉易得且绿色环保,实验过程没有安全隐患,达到用大众熟悉的材料创新性地实现普及科学知识之目的。
化学实验
铜催化氧化偶联反应合成芳基砜类化合物——适合本科生的基础探究教学实验
江黎黎, 郑少瑜, 刘雪娇, 谢小敏
2025, 40(7): 267-276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04
[摘要]  (79) [HTML全文] (79) [PDF 1045KB] (1)
摘要:
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有机合成方法,但由于一些反应条件及催化剂的价格限制,尚未在本科实验教学中大规模推广。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及绿色化学理念,我们设计了一个反应条件温和、操作步骤简单、原料及催化剂廉价易得的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铜催化芳基硼酸与烷基亚磺酸盐的氧化偶联反应合成芳基砜类化合物。以醋酸铜和N-甲基咪唑为催化剂、空气作为氧化剂,催化4-乙酰基苯硼酸及甲基亚磺酸钠的偶联反应,以中等产率得到4-甲砜基苯乙酮。本实验包括无水实验操作、微量试剂的称量及加料、薄层色谱及旋转蒸发技术、熔点测定等实验操作。此外,本实验可以拓展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习有机合成实验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分析方法,了解过渡金属催化有机反应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化学素养。本实验已经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进行了验证。
外消旋酒石酸拆分实验的改进
程岚军, 王欣媛, 安洁, 吴祥, 朱成峰, 付延明, 李有桂
2025, 40(7): 277-285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10
[摘要]  (56) [HTML全文] (56) [PDF 1210KB] (0)
摘要:
酒石酸及其衍生物可作为手性拆分剂拆分外消旋化合物,现有拆分实验较复杂且现象不直观。本实验为改进实验,以苯胺与外消旋酒石酸反应生成铵盐,通过拆分试剂、结晶溶剂和温度等反应条件的优化,获得了可视化的L型和D型酒石酸苯胺铵盐晶体,分别再进行碱性水解,酸化获得D-(−)-酒石酸和L-(+)-酒石酸。运用圆二色谱、旋光仪和核磁共振波谱等多种手段对拆分的晶体进行表征和确证。本改进实验立足于通过宏观现象反映微观本质,便于学生对手性(分子)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1,3-二溴-5,5-二甲基海因的合成及其作为溴化试剂应用的综合化学实验
李肖阳, 黄骁炜, 张艺萌, 刘欢, 金劭, 庄俊鹏
2025, 40(7): 286-293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35
[摘要]  (57) [HTML全文] (57) [PDF 882KB] (0)
摘要:
采用微通道法,在聚四氟乙烯软管中利用HBr和NaBrO3在水溶液中的逆歧化反应原位生成液溴,直接滴加到反应体系中与5,5-二甲基海因反应,并通过滴加NaOH溶液控制体系的pH值,制备了1,3-二溴-5,5-二甲基海因(简称二溴海因)。该反应后处理简单,通过抽滤和水洗获得目标化合物。然后,用所合成的二溴海因作为溴化试剂,在化合物(6-甲氧基萘-2-基)丙-1-酮的5-位引入溴原子,得到制备S-萘普生的关键中间体。溴代反应30分钟完成,简洁高效,选择性好,收率高。该实验所采用连续流原位生成单质溴的方法为本科大学化学实验中液溴参与的水相体系实验提供了新途径。随后的溴化反应展现了二溴海因作为一种溴化试剂相比于NBS和液溴具有明显的优势。该实验综合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的原理与操作,在理论上加强了有机酸碱的概念,在操作上强化了有机合成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一项适合本科高年级学生开展的综合化学实验。
Minisci反应合成1-苄基异喹啉
廖慧娟, 肖玉林, 薛东, 杨明瑜, 董建洋
2025, 40(7): 294-299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92
[摘要]  (56) [HTML全文] (56) [PDF 857KB] (0)
摘要:
在酸性和氧化条件下,烷基自由基对氮杂芳环的加成反应即Minisci反应,是一种很高效地合成烷基取代的氮杂芳环的方法。我们使用苄基三甲基硅烷做烷基自由基前体,过硫酸盐做氧化剂,二甲基亚砜做反应溶剂,通过Minisci反应高效合成了1-苄基异喹啉。该实验是本校大三本科生的研究型实验,此实验可训练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化学综合实验改革——以室温条件下催化液态甲醛重整制氢实验为例
刘小刚, 陈梦雨, 李艳艳, 马献涛
2025, 40(7): 300-307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07
[摘要]  (68) [HTML全文] (68) [PDF 1248KB] (1)
摘要:
将科研课题“室温条件下催化液态甲醛重整制氢”设计为应用化学专业综合实验,将科研课题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内容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涉及Pd@TiO2催化剂的制备、形貌和结构表征、催化剂的性能评价及条件优化等,将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价、潜在应用价值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学生接触了催化学科的学术前沿,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该实验注重从方法和理性思辨的引导中学习理论、从实验实践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从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扫描电镜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关键角色:教育创新和科研合作
刘清朝, 刘春梅, 卢有彩, 张宗培, 李朝辉
2025, 40(7): 308-314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87
[摘要]  (71) [HTML全文] (71) [PDF 1522KB] (0)
摘要:
本文阐述了大型仪器扫描电镜在高校实验教学以及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通过线上预习和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开放共享机制,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激发了科研创新热情,提高了扫描电镜的利用率。这种模式在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又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互动发展。
碘量法测铜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
陈蓝苍鸿, 余行泰, 赵天磊, 姚奇志
2025, 40(7): 315-320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89
[摘要]  (63) [HTML全文] (63) [PDF 1644KB] (0)
摘要:
“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铜含量”是大学分析化学实验中重要的实验内容之一,某学生在进行该实验时,错将20% KSCN溶液当作HAc-NaAc缓冲溶液进行实验。尽管其最终沉淀仍为CuSCN,但滴定结果存在显著差异。针对这一异常现象,笔者通过文献调研,提出了几点可能的解释,并设计相应实验进行探究和验证。通过对实验中间产物的系统分析,证实了相关的反应过程和机制,阐明了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和科学实验思维。
基于产品质量控制的大学化学实验设计——以“富马酸亚铁合成工艺的优化”为例
马海凤, 田笑丛, 王凤彬, 奚忠华, 王庆
2025, 40(7): 321-327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56
[摘要]  (57) [HTML全文] (57) [PDF 703KB] (1)
摘要:
为适应新时代化学类人才培养需求,依托原料药物产品的开发思路,设计了富马酸亚铁合成工艺的优化实验。实验涉及化合物的制备、滴定分析、仪器表征等内容,以研究式实验的方式开展,全面地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改革效果。优化后的合成工艺简单、快捷,使得富马酸亚铁在各项指标上都达到了药典的要求,有效实现了产品质量控制的目标。
基于手机APP判断酸碱反应滴定终点的可视化分析
厉文辉, 朱昶硕, 崔欣宇, 赵晨飞, 邱丽娜, 李燕, 吴传东, 杨敏, 庄媛
2025, 40(7): 328-335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62
[摘要]  (64) [HTML全文] (64) [PDF 1083KB] (0)
摘要:
本实验创新性地将RGB (Red红,Green绿,Blue蓝)检测方法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实验中,通过自主开发的Color Picker软件,记录滴定反应进程中溶液颜色RGB值的变化,建立了以溶液中G/(R+G+B)二阶微分值变化判断滴定终点的分析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无水碳酸钠标定盐酸溶液”实验中,终点误差均在0.1%以内,三次平行实验相对标准偏差为0.084%。该方法与目视滴定法相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重现性,也为色弱、色盲等色觉异常患者提供了参与化学实验的机会。本实验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验化学实验的魅力。
Ag掺杂CuO和电解液中碘离子双调控促进电催化CO2还原——推荐一个综合化学实验
周夕婷, 韩志鹏, 张欣蕾, 朱诗萱, 车铖, 徐亮, 孙振宇, 郝磊端, 杨志宇
2025, 40(7): 336-344  doi: 10.12461/PKU.DXHX202412070
[摘要]  (54) [HTML全文] (54) [PDF 1866KB] (1)
摘要:
本实验针对电催化CO2还原反应,设计了一个利用催化剂和电解液双调控策略促进生成多碳(C2+)化合物的实验。该实验设计合成了Ag掺杂CuO(Ag-CuO)作为催化剂,对不同卤素阴离子引入的KHCO3阴极电解液进行筛选,在H型电解池中利用三电极测试系统进行性能分析。通过考察施加电位、催化剂第二组分(Ag)掺杂、卤素电解液种类和浓度对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反应体系。本实验内容包含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和实验操作,在加强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化学类专业核心素养、科学思维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能动性,符合新时代学科发展要求。
师生笔谈
计算化学在无机化学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李旭, 李清兰, 王庆吉
2025, 40(7): 345-351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114
[摘要]  (63) [HTML全文] (63) [PDF 1628KB] (0)
摘要:
在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中,利用计算化学辅助教学实践可以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地展示分子轨道、过渡态结构、揭示酸碱理论、预测反应活性、构建模型、阐述表面电子态。通过具体的实例计算和分析,在课堂上能够提高教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加深理论化学的理解,提升无机化学教学效果。
信息素养导向下环状异构体构型命名规则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刘建全, 王香善
2025, 40(7): 352-358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82
[摘要]  (60) [HTML全文] (60) [PDF 410KB] (0)
摘要:
对大学有机化学教材中“环状构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进行教学设计时,发现具有构型且相同基团的环状异构体可以采用顺反异构体命名规则;不具有相同基团对映异构体可以使用(R/S)规则命名。然而,对于既不含手性中心又无相同基团的此类化合物,当前教材中存在命名规则的空白。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提出针对该类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则,可填补该类有机物命名规则在有机化学相关教材中的空白;也可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有效利用网络和文献资源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物理化学实验“三组分液-液相图的测绘”内容编写及讲授建议
陈玉静, 欧阳红群, 赵丹, 褚燕燕, 乔正平
2025, 40(7): 359-366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120
[摘要]  (57) [HTML全文] (57) [PDF 1012KB] (0)
摘要:
“三组分液-液相图的测绘”是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项目,掌握这一实验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工业领域广泛应用的三角形坐标系以及萃取原理至关重要。本论文针对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及其对实验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深入探讨实验教学内容的编排与建议。通过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增加对三角形坐标系下相图读图方法的详细介绍,阐述组分含量与物系点在坐标轴上的平行线段长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混合过程中物系点的移动规律和杠杆规则。通过阐明教学内容中三角坐标系、溶液混合时物系点移动规律和联结线各物系点相互关系三者之间的讲授逻辑与细节,助力教师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对三组分液-液相图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有机化学中烯烃和无机酸亲电加成反应AE+AN机理的教学思路
刘旭东, 范慧俐, 肖军平, 杨敏, 李燕
2025, 40(7): 367-372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41
[摘要]  (55) [HTML全文] (55) [PDF 423KB] (0)
摘要:
烯烃和无机酸亲电加成是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针对加成产物不好判断的问题,本文综合采用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结合核磁共振碳谱数据和共振论方法,深入分析了烯烃和无机酸亲电加成反应本质,总结出使用区域选择性判断加成主次产物的简便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加成产物判断方面的问题。
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前沿交叉学科实验课程建设——以“化学生物学综合实验”为例
陈欣妍, 肖梦, 蔡菲, 郭俊贤, 陈填烽, 马丽
2025, 40(7): 373-379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105
[摘要]  (62) [HTML全文] (62) [PDF 1364KB] (1)
摘要:
随着教育部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如何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创新型人才日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本教学团队基于多年的交叉学科研究基础和教学改革探索经验,以化学生物学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探索交叉学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化学生物学作为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等多学科交叉结合的新兴科学,是前沿交叉学科的典型代表,“化学生物学实验”是引导学生交叉思维形成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如何进行化学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设计,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是课程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此,教学团队通过将含硒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助力化学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依据化学生物学前沿研究领域构建多模块综合性实验,引导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
自学之友
探索诺奖:物理化学知识的发现之旅
颜美, 王群, 果崇申
2025, 40(7): 380-386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63
[摘要]  (59) [HTML全文] (59) [PDF 1360KB] (1)
摘要:
物理化学课程包含了众多的理论和难懂的公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是本门课程的授课重点。在物理化学课程中挖掘知识发现之旅,以吉布斯函数为主线,贯穿人物脉络,引导学生追随诺奖获得者探索真理的步伐,学习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同时,还引入了学科前沿航天特色案例,助力航天杰出人才的培养。
计算化学视角下的经典热力学教学内容改革
叶同奇, 王艳青, 王琪, 从怀萍, 孔祥华, 叶跃雯
2025, 40(7): 387-392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128
[摘要]  (56) [HTML全文] (56) [PDF 850KB] (1)
摘要: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提高,计算化学已越来越成为化学与材料等相关科研领域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化学基础理论课,与计算化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内能、焓和吉布斯函数等能量类函数既是经典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贯穿计算化学的一个主线。因此,在经典热力学能量函数的教学过程中,以量子统计热力学为基础,同时介绍它们在计算化学中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能量函数的本质和应用,并为本科阶段计算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化学史
袁承业院士与有机磷化学
袁帅, 袁耀锋
2025, 40(7): 393-400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123
[摘要]  (71) [HTML全文] (71) [PDF 809KB] (1)
摘要:
袁承业是中国萃取剂化学研究的奠基者,在“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需求下,成功研制出关键萃取剂如P204 (双(2-乙基己基)磷酸酯)、p350 (甲基膦酸二甲庚酯)等。他还结合有色金属综合利用情况,研制出多种磷萃取剂如P507 (2-乙基已基膦酸-2-乙基已基酯)。袁承业先生团队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萃取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量子化学、分子力学、热力学以及其他测试手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将有机磷萃取剂的化学性能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这些研究为萃取剂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推动了工业应用的发展。

目录
第40卷第6期封面和目次
2025, 40(6):
[摘要]  (97) [HTML全文] (97) [PDF 14443KB] (97)
摘要:
教学研究与改革
知识图谱与AI助教在无机化学混合式教学中的初步探索——以“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为例
李玲, 王国成
2025, 40(6): 1-8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63
[摘要]  (106) [HTML全文] (106) [PDF 3742KB] (106)
摘要:
在数智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无机化学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了无机化学“数智化”教学改革策略。建设知识图谱,开设AI助教,将知识图谱与AI助教应用于无机化学教学中,构建AI赋能的无机化学教学模式。以“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为例,说明知识图谱、AI助教在学生学习中智能导学、伴学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教师精准把握学情、优化教学策略中的作用。通过课后测和课程考核成绩证明这种AI赋能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
基于知识图谱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构建与应用研究
朱伟钢, 马骁飞, 田昀, 刘华姬, 鲁凡丽, 马亚鲁
2025, 40(6): 9-15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113
[摘要]  (94) [HTML全文] (94) [PDF 3096KB] (94)
摘要:
近年来数字化和信息化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我国高校化学类课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何构建和利用在线信息化资源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之一。本文介绍了天津大学“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建设发展概况,阐述了以知识图谱为纽带的多维信息化教学资源构建、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教学应用效果和未来改革计划。
研究生高等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导学互促式混合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范培红, 娄红祥
2025, 40(6): 16-21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78
[摘要]  (87) [HTML全文] (87) [PDF 878KB] (87)
摘要:
从研究生高等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开展的必要性出发,阐述导学互促模式下课程内容设置与师资特色的构建,LBL (基于讲授的学习) + TBL (基于团队的学习)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形成性教学评价方式的应用,以及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效果的提升。探讨如何结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
田福平, 戴岳, 黄斐斐, 王瑜, 王新葵, 王旭珍, 姜文凤
2025, 40(6): 22-27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74
[摘要]  (99) [HTML全文] (99) [PDF 917KB] (99)
摘要:
针对传统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更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而在价值塑造方面相对薄弱的问题,课程教学团队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凝练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实施“三阶递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建设“六个主题”课程思政素材库,制定“双结合”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打造课程思政全程自然渗透、学生高度参与的活力课堂,实现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同向同行。
基于深度学习的物理化学课程DOK教学实践初探——以弯曲液面附加压力和蒸气压教学为例
郭畅, 杨海朋, 方晖, 赵英国, 李雅婷
2025, 40(6): 28-36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49
[摘要]  (91) [HTML全文] (91) [PDF 2188KB] (91)
摘要:
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质量,以表面化学中“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和蒸气压”的教学为例,从学生实际出发,应用DOK (Depth of Knowledg,知识深度)理论划分教学内容等级,设计不同课堂活动和小组任务,从力和能量两个角度深化逻辑主线,体现学科融合,培养高阶思维。对于教学难点Kelvin方程,以表现性任务体现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兴趣。以小组讨论话题层层递进,从力对于化学势的影响出发,将Kelvin方程从单组分系统推广到多组分溶液和多组分化学反应系统,体现热力学的多元应用,意义建构。通过课前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在线课程)任务清单,课上雨课堂翻转讨论,课后公众号展示拓展,开展混合式教学。经过教学实践,结合问卷调查和学生产出,发现基于深度学习的DOK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发展各项高阶能力,而且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
“三全育人”理念下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以“赛教结合”模式为例的探索与实践
王卉, 张译文, 刘冬
2025, 40(6): 37-42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91
[摘要]  (98) [HTML全文] (98) [PDF 602KB] (98)
摘要:
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赛教结合”模式正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三全育人”理念强调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本文分析了“赛教结合”模式对学生、教师、高校和企业的积极影响,并指出了该教学模式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教育资源的精英化倾向、学生参与竞赛的持久动力不足、团队成果的分配公平性问题,以及多维度教师指导团队的缺乏。为应对这些挑战,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途径,包括营造包容开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平衡学业负担与竞赛压力、确保合理的贡献回报,以及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师团队。这些措施旨在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赛教结合”模式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贡献新力量。通过深入的探讨为“赛教结合”模式的未来发展提供明确方向和实践蓝图。
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专业本科生有机化学英文教学经验
沈珍, 王毅, 林晨, 陈建成
2025, 40(6): 43-47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83
[摘要]  (130) [HTML全文] (130) [PDF 491KB] (130)
摘要:
从2019年9月开始采用原版英文教科书和全英文口语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化学生物学专业本科生讲授有机化学课程。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享教学心得:(1) 利用腾讯文档网上平台的共享功能,方便学生填写每次课前的学习目的和课后学习心得;(2) 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用物理有机化学原理讲授,结合肢体语言与动作游戏演示,并编排舞蹈进行互动教学,加深学生对有机分子的结构、反应活性和功能的理解;(3) 考试内容增加了学生以快闪的方式表达一个有机化学主题,并计入课程评分;(4) 指导学生用中文撰写日常生活、新闻或前沿的化学科普性论文,投稿到《大学化学》杂志,培养学生撰写科学性论文的能力。
化学中的数学方法课程建设探索
石文, 姜久兴
2025, 40(6): 48-53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88
[摘要]  (123) [HTML全文] (123) [PDF 823KB] (123)
摘要:
当今化学研究的范式转移、多学科的交叉互融以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现代数学方法已经成为化学科学中实验工具、计算工具和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且,在新形势下,夯实化学背景学生的数学基础也高度契合面向国家战略的基础学科拔尖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化学中的数学方法是中山大学化学学院自2022年秋季学期新开设的面向化学类强基和拔尖计划二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结合化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制定了教学内容,并探索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反映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同时也凸显了提升化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的迫切性。此外,我们也结合该课程开设以来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的方案。
中美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比分析
陈玉涓, 伊斐艳
2025, 40(6): 54-63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46
[摘要]  (83) [HTML全文] (83) [PDF 472KB] (83)
摘要: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英译名,也有学者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近些年,国内高校兴起了“通识教育热”,把通识教育当作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法宝,并提出了“厚基础,宽专业”的口号,试图培养“万金油式”的“通才”来胜任以后的工作,可是迄今为止,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本论文通过中美通识教育的对比,分析其差异性,提出如何在教育基础平台上实施通识教育,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通识教育的内容和内涵。
分析化学课程本硕一体化的全英文教学改革
周志新, 陈然, 张袁健, 刘松琴, 沈艳飞
2025, 40(6): 64-70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93
[摘要]  (86) [HTML全文] (86) [PDF 773KB] (86)
摘要:
国际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社会对具有扎实分析化学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增长。这要求高校培养学生适应英文环境,提升其获取专业知识和前沿信息的能力。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课题组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分析化学全英文教学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推动分析化学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融合优势资源与聚焦多元培养的非化类大学化学一流课程建设
唐冬雁, 姜艳秋, 郝素娥, 杜耘辰, 张立珠, 刘志刚
2025, 40(6): 71-76  doi: 10.12461/PKU.DXHX202406062
[摘要]  (82) [HTML全文] (82) [PDF 1536KB] (82)
摘要:
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学化学一流课程建设为例,介绍了通过深化思教融合与科教融合、聚焦实践创新与多元培养目标,所构建的涵盖理论-实践-创新的“三环节”非化类大学化学教学体系,以及将教研与科研资源转化进课堂教学、实验项目和课程教材的“三转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探索,力求为课程高水平运作和可持续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化学课程创新与实践
沈海云, 刘禹彤, 江文革, 杨秋华
2025, 40(6): 77-84  doi: 10.12461/PKU.DXHX202405169
[摘要]  (79) [HTML全文] (79) [PDF 2127KB] (79)
摘要: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天津大学化学系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了创新与改革,以提升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针对学生化学知识差异、课程与新工科建设的支撑不足,以及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课程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实施了系统性改革,包括优化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等。学生反馈显示,改革显著提升了满意度和教学效果,有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升。未来,课程组计划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探索考核评价新方法,并发展数字化教育,以更好地适应大类招生和新工科建设的需求,强化大学化学课程的支撑作用和育人功能。
无机化学中“碱金属元素”教学内容的重构
王颖, 翟全国, 王志强, 雷青娟, 高胜利
2025, 40(6): 85-92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49
[摘要]  (89) [HTML全文] (89) [PDF 453KB] (89)
摘要:
基于“碱金属元素”教学如何做到“实、深、厚”,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其教学内容有必要进行重构。针对以往教学设计存在内容单一、不能反映相应学科最新进展等短板,我们在教学内容重构中,注重教学设计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应用性,内容模块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学科发展的融合性,以及专业与思政同向同行等方面,以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认知规律,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
新工科背景下的本科生“电池材料”课程思政建设及工程实践育人探索
刘维芳, 杨季冬, 曾小莞, 毛丽秋, 尹笃林, 陈湘萍, 杨立山
2025, 40(6): 93-100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36
[摘要]  (85) [HTML全文] (85) [PDF 2255KB] (85)
摘要:
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颁布,全国综合类高校普遍开设了和“电池材料”相关的本科课程,并随之提出新工科理念和课程思政的建设。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电池材料”为例,介绍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授课难点,着重分析了课程思政与工程实践对于解决上述授课难点、提升学生专业认同、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初探
朱脉勇, 吴述平
2025, 40(6): 101-110  doi: 10.12461/PKU.DXHX202409116
[摘要]  (89) [HTML全文] (89) [PDF 2207KB] (89)
摘要:
新工科建设是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起点,旨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在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加强专业知识教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双一流”高校的迫切需求。无机化学是众多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结合笔者工作经历,文章以无机化学知识体系为基础,从“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和“科学探索与科学精神”两条主线,提出了无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途径。
过渡金属参与的有机反应案例教学与实践探索
齐燕, 于跃芹, 郭维斯, 刘永军
2025, 40(6): 111-117  doi: 10.12461/PKU.DXHX202411021
[摘要]  (81) [HTML全文] (81) [PDF 518KB] (81)
摘要:
过渡金属参与的有机反应是化学化工类初、高阶本科课程或研究生课程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近年来有机化学相关课程教学实践,对该类教学内容案例教学进行探索性讨论。以过渡金属参与的有机反应案例教学为出发点,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育人导向、案例库建设等方面对有关课程内容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讨论了教学成效,并举例进行了说明。
知识介绍
可见光-有机小分子协同催化的不对称自由基反应研究进展
刘丹
2025, 40(6): 118-128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101
[摘要]  (118) [HTML全文] (118) [PDF 1079KB] (118)
摘要:
近年来,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自由基反应在有机合成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该策略反应条件温和,并表现出优异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尤其是可见光催化快速发展,为该领域提供了新生机。本文介绍了基于可见光与有机小分子催化策略结合的不对称自由基反应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可见光-手性胺协同催化,可见光-卡宾协同催化,以及可见光-氢键催化剂协同催化的不对称自由基反应。
有机磷杀虫剂的前世今生
张峻源, 苗志伟
2025, 40(6): 129-138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118
[摘要]  (102) [HTML全文] (102) [PDF 956KB] (102)
摘要:
有机磷杀虫剂是一类重要的农用化学品,在防治农业病虫害和促进农作物增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有机磷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和潜在的健康风险,因此相当一部分有机磷杀虫剂已被禁用并退出市场。但是因为有机磷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成本、易生产等优势,目前仍有少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本文综述了有机磷杀虫剂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烯烃的氧化反应
刘振兴, 胡加恩, 程子石, 郝新奇
2025, 40(6): 139-144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107
[摘要]  (140) [HTML全文] (140) [PDF 1246KB] (14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几类经典的,但基础教学中没有展开详解的烯烃的氧化反应,包括烯烃的环氧化、四氧化锇氧化、高锰酸钾氧化、臭氧氧化等反应。根据反应机理不同,这些反应被分成三类分别讲述:环氧化反应,双羟化反应和氧化裂解反应;每一部分内容均包含反应通式、机理、典型例子及拓展等。分类讲述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多种氧化反应的异同,典型例子可以加强学生对氧化反应具体应用的理解。除此之外,特在每类反应中加入拓展部分,包括Sharpless环氧化/双羟化和最新发展的双键绿色氧化断裂反应。希望通过对这些反应的总结和拓展切实帮助学生掌握这类重要反应,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勇于挑战科学前沿。
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金属抗肿瘤药物研究
曾家豪, 巢晖
2025, 40(6): 145-159  doi: 10.12461/PKU.DXHX202406019
[摘要]  (101) [HTML全文] (101) [PDF 2447KB] (101)
摘要:
在生命体系中,细胞死亡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它涉及多种形式,这些死亡形式拥有不同的诱因、机制和特征。通过研究细胞各种死亡方式的分子机制,能够更好地干预并调控细胞死亡,这对癌症的治疗是极其重要的。自从顺铂被发现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后,人们便开始重视并研究各类金属药物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金属抗肿瘤药物诱导细胞死亡的方式是多样且复杂的,深入研究这些死亡方式有助于设计金属药物以诱导细胞发生特定形式的死亡,实现预期的治疗模式,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介绍了诱导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焦亡、铁死亡、铜死亡、胀亡和免疫原性死亡的金属药物及其近期研究进展。
科普
烯烃环化反应中6电子试剂的等瓣相似性和等电子关系
郭子豪, 马士宸, 陈建成
2025, 40(6): 160-166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38
[摘要]  (93) [HTML全文] (93) [PDF 444KB] (93)
摘要:
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在烯烃亲电环化反应教学中,通过将6电子物种的等瓣相似性和等电子关系作为指导原则,使学生理解常见的烯烃亲电环化反应中,桥连溴鎓离子、环氧化物、氮丙啶类化合物等产物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方法。
碳中和新旅程
许钟翰, 李玥嘉, 陈建成
2025, 40(6): 167-171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75
[摘要]  (93) [HTML全文] (93) [PDF 861KB] (93)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碳中和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以碳元素为主角,介绍了碳在不同形态下的转化和循环过程,阐述了自然界固定二氧化碳的方式,同时还科普了新的碳中和方法,包括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和生物质转化利用等内容,这些研究成果是为了构建更加绿色、可持续的社会。
追凶之路上的怪客——硫化氢
廖星宇, 衣相铭, 陈建成
2025, 40(6): 172-176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39
[摘要]  (84) [HTML全文] (84) [PDF 1392KB] (84)
摘要:
作为纳米药物分子的甲和乙为了杀死一个特殊的酶进入了人体,在寻找凶手的路上他俩遇见了硫化氢,为了探究硫化氢是否会危害人体,他俩沿着硫化氢的脚步,探索了硫化氢的产生场所,知晓了其产生机理,并前往了硫化氢的目的地,最终他俩发现硫化氢不仅不是毒气还是一种能保护心肌的气体信号分子。
“烯”君入瓮又入学——据元素周期表与酸碱理论谈烯烃教学
李佳旻, 仲文玥, 陈建成
2025, 40(6): 177-182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40
[摘要]  (81) [HTML全文] (81) [PDF 511KB] (81)
摘要:
以对话形式展现K教授和学生小C之间的交流,围绕烯烃化学中几种重要反应展开讨论,引入元素周期表和酸碱理论的概念,对烯烃反应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解释。全文从烯烃的基本性质入手,衍生至烯烃的多种典型反应,包括氢卤酸加成、硼氢化反应等亲电加成反应,再发展至对设计反应和催化剂本质的思考。小C在K教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理解这些反应的机理和原理,借助元素周期表和酸碱理论,进一步深化对有机化学的认识和思考。
化学实验
Eu(III)-硅酸盐胶体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一个由科研成果转化的放射化学综合实验的设计
张达鸣, 牛智伟, 靳强, 陈宗元, 郭治军
2025, 40(6): 183-192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58
[摘要]  (86) [HTML全文] (86) [PDF 1156KB] (86)
摘要:
基于科研成果设计了一个放射化学综合实验——Eu(III)-硅酸盐胶体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实验内容包括环境胶体的制备及形貌结构表征,环境因素(pH、离子强度)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聚集动力学实验和DLVO (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相互作用能理论计算等。该实验综合性强、知识联结度高、所用试剂易得、操作简单且容易成功,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环境胶体的研究方法以及多种分析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实验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放射化学学科的科研兴趣,拓展学生视野。
智能手机光传感的“丙酮碘化反应”实验改进
柴红梅, 任宜霞, 侯向阳, 唐龙, 谢佳威
2025, 40(6): 193-200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86
[摘要]  (97) [HTML全文] (97) [PDF 827KB] (97)
摘要:
本研究采用手持技术对丙酮碘化反应实验进行改进,通过将盛有反应液的容器置于智能手机感光口上方,检测体系透过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实现对反应时间的精确测量和数据的自动采集,结果与文献一致。与光度法相比,该方法快速、高效、便携、成本低,能满足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种基于香豆素氟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性能测试——“科研反哺教学”在有机化学综合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王本花, 姚朝怡, 李一鸣, 刘清, 蓝敏焕, 喻桂朋, 罗一鸣, 宋相志
2025, 40(6): 201-209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70
[摘要]  (87) [HTML全文] (87) [PDF 1296KB] (87)
摘要:
基于科研实验,深入融合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开发了一项研究型有机化学综合实验。该实验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和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基于香豆素荧光团的氟离子荧光探针。利用柱层析纯化产物,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最终使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了该探针对氟离子的检测性能。通过本实验,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有机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学习、牢固掌握了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而且深入了解有机荧光染料在分子检测和识别中的应用,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融合。本实验的“科研反哺教学”模式,有效地将科研创新与教学实践相融合,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培养了学生们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效果显著。
高频超声法制备聚多巴胺薄膜综合实验
张培育, 宋爱新, 郝京诚, 崔基炜
2025, 40(6): 210-214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81
[摘要]  (86) [HTML全文] (86) [PDF 805KB] (86)
摘要:
为使化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掌握高频超声产生的物理效应及在薄膜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介绍了一个研究型化学综合实验——高频超声法制备聚多巴胺薄膜综合实验。实验主要包括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检测多巴胺的聚合、聚多巴胺薄膜的制备及检测等内容。通过本实验,可加深学生对高频超声物理效应的理解,掌握多巴胺氧化聚合的机制,学会高频超声放大器的使用,同时巩固学生对常见表征方法的应用。通过教学和实验相结合,拓宽学生在化学反应强化手段方面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刘莹, 孙玲杰, 杨方旭, 程姗姗, 张小涛
2025, 40(6): 215-221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77
[摘要]  (90) [HTML全文] (90) [PDF 1114KB] (90)
摘要: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承担科学前沿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大型仪器设备平台是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育人的重要场所。有机集成电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提升大型仪器设备平台的条件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建设,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同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为同类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双碳”背景下的综合设计实验——以PbCrO4催化甲基蓝的光降解速率常数测定为例
刘弈畅, 安丽, 曲丹, 孙再成
2025, 40(6): 222-229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105
[摘要]  (88) [HTML全文] (88) [PDF 1710KB] (88)
摘要:
光催化技术具有绿色、清洁的特点,在“双碳”背景下受到了广泛关注。而目前的本科教学中缺乏相关实验,导致学生对“光催化”及“低碳化学”等科学前沿知之甚少。本实验聚焦光催化有机物降解,在模拟太阳光照条件下,测定PbCrO4对甲基蓝的降解速率。实验涉及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内容,向学生传递“绿色化学”和“双碳目标”思政理念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验技巧。
洛芬碱衍生物的合成、化学发光与重金属离子检测
李佳禾, 刘俞泽, 马家辉, 佟庆笑, 钟建基, 简经鑫
2025, 40(6): 230-237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80
[摘要]  (95) [HTML全文] (95) [PDF 2660KB] (95)
摘要:
化学发光在生物医学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实验设计合成了一种洛芬碱衍生物,验证其化学发光性质,并探索其在重金属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在实验过程中,能综合锻炼学生的有机合成与分离技术、化学发光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的掌握、荧光光谱仪的基本操作,激励他们开展重金属离子检测等探索性实验。本实验涵盖了有机、分析和环境化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点,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光催化碳氢键官能团化合成1-苯基-1,2-乙二醇
平媛媛, 孔望清
2025, 40(6): 238-247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92
[摘要]  (91) [HTML全文] (91) [PDF 1131KB] (91)
摘要:
惰性碳氢键的直接官能团化是合成化学领域的前沿挑战之一,被认为是有机合成的“圣杯”。近年来,光氢原子转移(HAT)已发展成为活化惰性碳氢键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以大宗化学品乙二醇与商业化可得的溴苯为原料,通过光氢原子转移/镍协同催化实现了1-芳基-1,2-乙二醇的高效合成。本实验综合性强,操作简便安全,涵盖无水无氧操作、薄层色谱法与快速柱层析操作、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核磁共振检测与解析等多项实验操作。此外,该实验条件温和,原料廉价易得,操作简单且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既能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前沿进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充分锻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与教学价值。
面向“双碳”目标的脱氯吸附剂开发研究型综合实验设计
张佳男, 许梦真, 刘嘉敏, 贺宇飞
2025, 40(6): 248-255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68
[摘要]  (86) [HTML全文] (86) [PDF 2200KB] (86)
摘要: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针对废塑料循环经济中存在的脱氯问题,设计了具有“记忆效应”的层状脱氯吸附剂制备与性能测试研究型综合实验。具体实验过程包括: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LDHs),随后对LDHs进行焙烧得到复合金属氧化物(LDO),以其作为脱氯剂加入到正十二烷、NaCl、去离子水模拟的含氯环境中,多次取样测定其吸附性能,同时对吸附后的脱氯剂结构进行表征;吸附结束后,进行焙烧处理,再次测定其脱氯能力,多次重复该过程探究其稳定性。本实验是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实验的典型案例,不仅为新型可重复使用脱氯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研究素养,激发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水相中制备共价有机框架单晶的实验教学设计
徐岳帅, 刘卫, 陈旭东, 郑治坤
2025, 40(6): 256-265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45
[摘要]  (81) [HTML全文] (81) [PDF 1944KB] (81)
摘要:
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是一类新型晶态多孔聚合物,因其化学结构可设计、孔隙率可调、密度低、比表面积高、稳定性好和功能多样性等特质,在光电器件、能源存储、催化、环境、分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为实现这些应用,需理清COFs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这需要实现COFs单晶的可控制备。本实验结合了作者近期的科研成果,将COFs这一前沿研究领域引入本科教学实验中,实验内容包括COFs单晶的可控制备及结构和性能表征;实验技能除包含常规化学技能操作外,还包括大型仪器的学习及操作。
五彩斑斓的秘密——物质显色机理
张驰, 徐艺, 郭小鹏, 揭子安, 李玲
2025, 40(6): 266-275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61
[摘要]  (95) [HTML全文] (95) [PDF 2989KB] (95)
摘要:
物质颜色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密不可分。通过科普物质显色机理,能够有效改善大众对化学的认识。本科普实验选择我国传统植物染作为载体,设计了提取天然色素、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过乌工艺、显色法鉴定铁元素等分层实验活动。通过互动实验体现化学的趣、美以及科学性;同时也展示传统文化魅力,促进科学与文化的融合传播。
共价有机框架整体材料的制备及食品安全非靶向筛查应用——推荐一个仪器分析综合化学实验
李薇, 许锦帆, 张拥军, 关英
2025, 40(6): 276-285  doi: 10.12461/PKU.DXHX202406013
[摘要]  (89) [HTML全文] (89) [PDF 2030KB] (89)
摘要:
推荐了一个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本科生仪器分析综合实验:以食品安全非靶向筛查为情景,制备了三聚氰胺海绵(MF)与共价有机框架(COF)复合的整体材料(MF@COF),将其应用于食品非靶向筛查的样品前处理过程。COF通过原位生长键合在廉价易得的MF表面,能有效净化食品基质并回收化学危害因子,同时避免二次污染。实验包含MF@COF材料的制备和表征、吸附植物色素基质、化学危害因子加标回收等内容,以及实验课后数据处理和模型分析。实验立足于席夫碱反应、吸附等温线、动力学等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能力,又引入COFs材料的科研前沿,同时结合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应用,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和趣味性。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增强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兴趣和认同感。
氨基酸的衍生及手性气相色谱分离创新实验
李润杰, 刘航, 王细胜, 张万群, 胡万群, 杨凯平, 周强, 刘斯, 朱平平, 邵伟
2025, 40(6): 286-295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59
[摘要]  (86) [HTML全文] (86) [PDF 1236KB] (86)
摘要: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单元。氨基酸的手性分子对映体往往有着类似的物理性质,但却具有完全不同的药理作用,因此,氨基酸的手性分离对于医药及生命科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手性气相色谱是氨基酸手性分离的重要手段。本实验使用氯甲酸乙酯(ECF)作为衍生化试剂,将氨基酸衍生化方法及手性分离引入到研究生“综合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气相色谱从样品前处理、定性分析、定量检测到实验数据处理整个分析过程,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操作技能。
综合运用分析仪器解析“盲盒”样品——未知物的剖析
邱祖凤, 欧阳捷, 王翊如, 杨亨婷, 廖芯, 张驰, 江萱瑶, 邓顺柳, 林志为
2025, 40(6): 296-302  doi: 10.12461/PKU.DXHX202405167
[摘要]  (87) [HTML全文] (87) [PDF 1017KB] (87)
摘要:
本文设计了一个综合多个分析仪器的提高实验,用来剖析未知白色粉末的结构特征。文中以简单易得的20种氨基酸为例,阐述实验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实验方案在学生掌握基础分析实验课程后作为提高实验或者是考核的手段,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仪器分析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大学课堂的色彩——探索过渡元素的美
周宇恒
2025, 40(6): 303-309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110
[摘要]  (84) [HTML全文] (84) [PDF 468KB] (84)
摘要:
色彩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核心元素,而且它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在化学中,色彩的形成依赖于各种化学物质,如纳米颗粒、有机染料和金属复合物,尽管它们可能呈现视觉上的相似色彩,其生成色彩的化学原理却大相径庭。本研究通过精确的化学实验,合成了三种不同的无机颜料:钴蓝、铁红和钴黄,并对其进行了紫外-可见光谱和色度的详细分析。通过这些实验,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实践的桥梁,帮助本科学生直观理解通常感觉枯燥和抽象的化学理论,从而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师生笔谈
从物理化学的角度看化学能的利用
张诗奇, 张恒, 雷爱文
2025, 40(6): 310-315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124
[摘要]  (80) [HTML全文] (80) [PDF 441KB] (80)
摘要:
化学能在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会在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化学能的利用涉及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等诸多与物理化学密切相关的内容。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分析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各种方法以及化学能在能量存储中的作用。通过对化学能利用的分析可以达到深化物理化学学习的目的。
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自由基重排反应的课程设计及其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吴新鑫
2025, 40(6): 316-325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55
[摘要]  (83) [HTML全文] (83) [PDF 626KB] (83)
摘要:
在有机化学中,重排反应在形成复杂分子结构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相比于教科书中传统的离子型重排反应,近年来有关自由基型重排反应的研究日益增多,该领域也逐渐引起了有机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将自由基重排反应引入有机化学课程中尤为重要。本文重点探讨了自由基型重排反应中的官能团迁移。通过对反应类型、中间体的生成、反应条件和产物类型的对比分析,本文详细阐述了自由基型官能团迁移反应的机制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提升基础有机化学的高阶性。以便鼓励更多基础教学人员能够把自由基重排写入教科书,引入教学课堂,在该部分的授课过程中融合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国内新一代化学家们的科研创新精神以及家国情怀。
融入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人名反应教学探索
马志强
2025, 40(6): 326-332  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59
[摘要]  (84) [HTML全文] (84) [PDF 532KB] (84)
摘要:
“重要人名反应在天然药物分子中的合成应用”是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本文介绍了通过课程内容的精心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并融合前沿科学研究,通过重要人名反应的应用案例,我们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并在多维度上提升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培养顶尖本科生的教学目标。
四“味”一体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
鲁哲学, 吴萍, 李慧慧, 文利柏
2025, 40(6): 333-340  doi: 10.12461/PKU.DXHX202405196
[摘要]  (81) [HTML全文] (81) [PDF 471KB] (81)
摘要:
如何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并将其如盐入味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寻找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相关的古诗词、生活实例、科学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其与大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社会人格塑造的联系,形成了诗词味、生活味、科研味、新时代味等四“味”一体的课程思政。
生物化学在高水平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中的交叉融合应用——以去甲基化酶LSD1抑制剂的活性评价为例
宋宜辉, 秦上尚, 吴凯, 金成允, 余斌
2025, 40(6): 341-352  doi: 10.12461/PKU.DXHX202406018
[摘要]  (84) [HTML全文] (84) [PDF 1730KB] (84)
摘要:
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作为连接生物学和化学的桥梁,生物化学是药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对于培养高水平创新型药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生物化学各章节相对独立,理论知识点繁多且零散,学生理解学习和灵活应用难度较大。如何有效地将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与药学实践交叉应用,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药学人才是当前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去甲基化酶LSD1抑制剂的活性评价为例,采用传统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机地将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与药物研发过程系统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本文旨在探讨闭环式案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药学教育中的融合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他们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药物研发中的实际问题,以期为我国高水平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数-图分析法解释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中的难点
黄利强, 林鹏
2025, 40(6): 353-359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74
[摘要]  (99) [HTML全文] (99) [PDF 639KB] (99)
摘要: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中,有几种仪器的方法原理较为深奥难懂,很多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听懂和理解,因此教学效果不佳。本文介绍了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方法,通过数图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数量化,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仪器的原理。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适应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自学之友
二芳基硫醚化合物的构建及应用
肖楠, 孙芳
2025, 40(6): 360-363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99
[摘要]  (96) [HTML全文] (96) [PDF 384KB] (96)
摘要:
硫醚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含硫化合物,在天然产物、医药和功能性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课堂教学时长的限制,硫醚类化合物在课堂教学中的篇幅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硫醚类化合物之一的二芳基硫醚化合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几种二芳基硫醚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及应用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值积分耦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一步确定反应动力学参数
李佳庚, 普卓玛
2025, 40(6): 364-370  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98
[摘要]  (100) [HTML全文] (100) [PDF 517KB] (100)
摘要:
通过对反应速率方程进行数值积分获得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计算值,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将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拟合,形成准确快捷地获取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方法。分别以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该方法可用于动力学相关内容的教学及动力学实验的数据处理,培养学生采用数学方法处理化学问题的能力。
动态信息
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结构化学教学研究会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
张恩薇, 荣春英
2025, 40(6): 176-176
[摘要]  (85) [HTML全文] (85) [PDF 928KB] (8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