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3076
酒,乃天地之精华,文化之载体,品一杯佳酿,如同品一段历史,品一份人生。白酒在各种场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采用生动形象的对话形式,通俗易懂地描述了白酒酿制的五个主要过程——选料、糖化、发酵、蒸馏和陈酿,重点介绍了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酿制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白酒的酿造过程体现了匠心独运的精神以及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品味白酒,可以更好地感悟人生的哲理和智慧。好酒需要陈放才能更加醇香,人生也需要经历岁月的沉淀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4027
介绍了一个以聚酰亚胺气凝胶为研究对象的高分子化学综合实验项目,涵盖气凝胶的制备、结构表征、力学性能测试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环节,强调跨学科知识应用与实验设计创新。实验教学环节遵循“启发–设计–实验–洞见”的科研探索流程,从启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到设计实验方案,再到实验操作及最后的结果分析和洞见,旨在层层深入,提升学生对化学和高分子科学的理解,激发创新意识与科研兴趣,培养科研思维与素养。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904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所开设的“仪器分析实验”为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实验项目“气质联用法测定饮料中塑化剂含量”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组针对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对该项目进行思政示范教学案例设计。思政案例库的建设,有助于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8092
本文以砷元素教学为例,介绍元素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承载的隐性渗透的思政教育功能,将唯物辩证论与科学思想、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生态文明与环保意识等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与课堂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爱国主义、生态文明意识等,以期同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9023
基础化学实验不仅可以验证化学理论和训练实验技能,更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针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我们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开展了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通过构建以“学”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系统提升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效果和作用。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5132
基础化学实验面向全校化学、近化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开设,学生人数多、涉及专业广、仪器药品种类多数量大,繁琐的实验准备工作是很多专技人员面临的不小挑战。科学、精细的实验准备工作,不仅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有力支撑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武汉大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实验准备工作,详细介绍了系列精细化举措,并通过若干具体实例展示精细化实施细节,方便应用推广。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2039
终点误差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基于沉淀溶解平衡理论和终点误差定义,推导出了计算莫尔法终点误差的一般公式。介绍了该公式在直接计算终点误差、确定滴定突跃范围及确定指示剂的最低需要量等方面的应用,所得计算结果均与文献值相符。该公式的构建进一步完善了计算终点误差的新方法体系,将有力推动分析化学一流课程的建设。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90
本文探讨了高校化学课程“仪器分析”的英文教学探索与创新实践。面对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和教师普遍存在的英文教学问题,本文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文章分析了分层次教学对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作用,结合文献、多媒体资源和虚拟实验室等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文教学内容。最后,文章对未来的课程优化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化学实验课程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97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逐渐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针对仪器分析课程知识点细碎、理论庞杂,课程难度高、不易系统记忆的特点,以X射线相关仪器这一章节为例,仅和X射线有关的诺贝尔奖就有20多个,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不但学习效果不佳,还会产生仪器分析怎么这么难的畏难心理和主动性下降的学习大忌。因此,本教学团队尝试以“情境驱动课堂,线索导向推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打破樊笼,与时俱进的结合大学生喜爱的“剧本杀”模式,引导学生置身100年前,通过最初设置的线索“发现X射线”,并将上一情境场景的结果作为下一情境场景的线索,逐步引导并启发学生探索并解决X射线的特征,X射线的潜在应用点、X射线仪器的原理等课程难点与重点问题,从而拉近学生和诺贝尔奖等顶级科研成果的距离,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增加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发散思考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建立完备有效的高水平科学仪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课堂支撑。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0115
为配合学校“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的整体部署,中山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积极推进整体搬迁,在学校和化学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新的空间布局和实验室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了综合实力。中心搬迁调整历时2年,硬件条件得到了飞跃式提升,并结合学校新形势、新布局,与时俱进,构建简洁高效科学的管理系统,推动实验教学中心持续发展,开创了中心“高质量办学”新发展格局。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9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