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212
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了BiSbO4/BiOBr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物相结构、化学组成、光学性能、光催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由纳米棒组成的BiSbO4成功负载到片状BiOBr表面,二者产生的异质结结构不仅拓宽了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还提升了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其在模拟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都优于单一的BiSbO4和BiOBr,当BiSbO4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分数为6%时,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亚甲蓝(MB)性能最佳,其在模拟可见光下照射120 min后对MB的降解率达91.3%,经过4次循环后降解率仍有77.4%。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1033
将有机光化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引入到本科实验教学中,以苯甲醛、苯胺和4-异丙基-1,4-二氢吡啶作为起始原料,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可见光介导的一锅法串联反应,实现了仲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同时融入绿色化学理念和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实验探究过程,适用于本科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在熟练实验操作的同时,增强对光化学反应、一锅法串联反应、自由基反应等知识的理解。本实验将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0076
4-甲氧基苯甲醛,俗名大茴香醛,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和香水调配等领域。但是传统合成大茴香醛的工艺缺点,导致其合成途径很难适合本科实验教学。本实验在温和且无金属的条件下,通过可见光诱导4-甲氧基苯甲醇来制备大茴香醛,这不仅提供了醇氧化、醛制备的新方法,而且也向学生拓展了光化学和自由基化学等重要知识,为培养具有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提供支撑。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70
重排反应是是本科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然而,相较于被广泛介绍的离子型重排反应和周环反应,自由基重排反应在大学教学中却介绍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缺失。本文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从本科生已具备良好基础的官能团视角出发,分类介绍可见光催化的自由基重排反应。通过挑选既具代表性又易于本科生理解的反应实例来讲述,从机理层面出发深入剖析,实现基础课堂与前沿化学有效融合,在补全教材盲区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他们探索化学奥秘的热情与兴趣。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30346
以Ga2O3半导体为前驱体,用浸渍加低温磷化法制备了P掺杂Ga2O3表面修饰Ni2P光催化剂(x-Ni2P/Ga2O3-Py,x代表Ni2+和Ga2O3的物质的量之比,y代表NaH2PO·H2O与Ga2O3的物质的量之比)。5%-Ni2P/Ga2O3-P6催化剂展现出在纯水中光催化析氢的高活性,在430 nm光照下的光量子效率为0.22%。机理研究结果表明Ni2P修饰和P掺杂扩展了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同时提升了载流子分离迁移效率,其长周期光催化反应稳定性明显优于未磷化催化剂。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30398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一种三角形Au@TiO2核壳材料。经过水热晶化,该材料膨胀至300 nm,壳层TiO2晶化为介孔锐钛矿相,但核心三角形Au颗粒的形貌保持不变。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ζ电位、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热重分析(TGA)、光致发光(PL)光谱、光电流(i-t)以及光催化降解技术,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系统、详细的检测与分析。经过晶化处理的Au@TiO2在可见光波段的光降解亚甲蓝性能比未晶化时有了显著的提升, 1 mg·mL-1 Au@c-TiO2可以在可见光照射1 h后实现对60 mg·L-1亚甲蓝全降解。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表明·O2-和·OH两种自由基对光降解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和时域有限差分(FDTD)分析,探究了催化反应的机理。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1087
为有效拓展现阶段本科有机化学教学实验开设的范围,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研究热点与新合成技术,本实验以异喹啉酮生物碱的光化学合成为导向,将有机光化学和连续流动化学融合运用于本科实验教学。本实验选择氮化碳半导体材料作为非均相光催化剂,氧气作为绿色、经济的氧化剂,在可见光介导下实现异喹啉酮生物碱的合成。实验主要由间歇光反应和连续流光反应合成异喹啉酮生物碱以及合成高附加值天然产物corydaldine三部分组成,涉及搭建简易连续流光化学反应装置、反应监测、分离纯化、产物表征等多个重要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光化学反应知识,也让学生熟悉微量有机反应中薄层分析法、柱层析及相关仪器的操作,并将所学的红外、核磁共振波谱法等理论知识运用到产物的结构分析中,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本创新实验竞赛项目符合实验绿色化、微型化的新理念,适合于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的有机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中开展,将其转化本科实验教学项目,可充分体现“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化学学报】doi: 10.3866/PKU.WHXB202402016
在能源短缺和环保优先的背景下,光催化制氢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对于设计具有优异析氢活性的光催化剂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一步原位水热法构建了由Cd0.5Zn0.5S纳米棒和Ti3C2 MXene纳米片组成的二元异质结光催化剂。当Ti3C2 MXene的含量为0.5 wt% (质量分数)时,光催化产氢的最大速率为15.56 mmol∙g−1∙h−1,是纯Cd0.5Zn0.5S的2.56倍。经过5次催化循环后,光催化活性没有显著下降。该材料在350 nm紫外光下展现出最高的AQE为18.4%。此外,基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位光照XPS、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光催化活性实验,我们提出了MXene/Cd0.5Zn0.5S复合材料的电荷转移和光催化制氢机理。我们的研究表明,引入不含贵金属的MXene材料可以有效地帮助光生电子的转移。这项工作展示了MXene材料在构建高效低成本的制氢光催化剂方面的潜力。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9090
光动力治疗是利用“光敏剂”和“光”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肿瘤部位,可以使聚集在肿瘤的光敏剂活化,产生高氧化性的活性氧而破坏肿瘤。与手术治疗、化疗、辐射治疗相比,光动力治疗具有操作简单、靶向性好、无创或微创、无耐药性、可激活全身免疫等特点。该治疗方法在发达国家已基本普及,目前在我国正处于推广阶段,公众对光动力治疗还不甚了解,因此急需进行科学普及。在此背景下,我们利用实验室化学合成的靶向型“硒-罗丹明”光敏剂,设计了肿瘤靶向的光动力治疗科普实验,包括靶向光敏剂的酶激活,单线态氧的可视化检测以及光动力杀死癌细胞三个环节。通过该科普实验,生动诠释了靶向型光动力治疗的科学原理,提高了公众对光动力治疗癌症的认知,将大大促进光动力治疗在我国的推广,也体现了化学在肿瘤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整个科普实验操作简单、形象直观,并在科普实践中显示出良好效果。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83
借助拟人化的手法,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日常食物如菜豆、马铃薯以及黄花菜中所潜藏的毒性物质及其相关化学性质。同时,也介绍了这些化学物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食物的方法。旨在通过本文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知识,提升他们运用这些知识预防食物中毒的能力,并激发更多人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末页
- 共:3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