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5208
将本科课程中的脑文格反应等有机化学内容与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前沿紧密结合,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反应。该实验利用脑文格反应合成了一个宽带隙的稠环电子受体材料A831,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材料是通过削弱端基的拉电子能力,提升了材料的最低未占有分子轨道(LUMO)能级,进而获得高电压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该实验充分培养了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基础知识–实际应用”的有机实验教学模式,适合作为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综合实验教学课程。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9123
袁承业是中国萃取剂化学研究的奠基者,在“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需求下,成功研制出关键萃取剂如P204 (双(2-乙基己基)磷酸酯)、p350 (甲基膦酸二甲庚酯)等。他还结合有色金属综合利用情况,研制出多种磷萃取剂如P507 (2-乙基已基膦酸-2-乙基已基酯)。袁承业先生团队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萃取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量子化学、分子力学、热力学以及其他测试手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将有机磷萃取剂的化学性能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这些研究为萃取剂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推动了工业应用的发展。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3065
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达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配位化学基础”教学内容作为无机化学理论基础之一的主章节,应在教育部提倡的“专业-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育人精神指导下,突破长期存在的固化框架,构建新的课程设计,加强基础概念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提议将章名改为“配位化合物基础及应用”,内容扩充描绘为6个模块;尽量使教学内容的重构在保证基本面知识结构的前提下与时俱进,适当凸显配位化学发展中的最新理论、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前沿、实践成果;同时凸显“专业与思政同向同行”,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从专业、能力、素质全方位促进学生学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