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铬族元素双原子基元中重键作用的讨论
田林翰, 芦昌盛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401056
铬族元素的Cr2、Mo2、W2基团具有相对稳定性,科学家对此做了实验验证和理论计算,试图找出原因。本文梳理了相关研究脉络及最新进展,从“它们的成键方式如何?”以及“可以怎样被进一步稳定?”两个问题出发,对铬族元素中的双原子基团六重键作用进行了分析、归纳和讨论。作者认为,Cr2、Mo2、W2基团的不稳定性来源于两原子间密集电子的斥力;因此,各种稳定该基团的方法本质上都是从减小电子密度、解决电子斥力入手。
关键词: 金属多重键, 铬族元素, σ-空穴
分子晶体结构精修可视化软件ShelXle的技术分析
淡文彦, 李伟捷, 王晓岗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2060
ShelXle是一款用于小分子晶体结构精修的专业性可视化软件,在高校群体中拥有相当数量的用户,但目前国内外有关该软件使用研究的文献报道非常少,导致众多师生在精修过程中碰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进行应对。本文详细介绍了ShelXle的开发背景、基本功能、特色功能及操作方法,结合若干案例,通过与其他软件对比,分析了ShelXle在小分子晶体结构精修中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并就如何利用ShelXle提升精修效果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晶体结构, 结构精修, ShelXle
礼上学记——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安全风险
徐艺凤, 刘季铨, 崔斌, 李延, 谢钢, 杨鹰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4009
锂离子电池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锂离子化身为小礼,通过讲述小礼上学途中发生的故事,细致地向读者介绍了锂电池的工作原理、活性材料的结构特点以及电池使用过程中安全风险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极材料, 锂枝晶, 安全风险, 科学普及
多孔骨架材料电催化合成分子物质的进展
苏智芳, 管宗杰, 方煜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290
小分子物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突显出日渐重要的作用,例如可用作能源的无机小分子氢气、氧气、氨、烃和过氧化氢,在生物化工方面的有机小分子尿素、氨基酸等。目前小分子物质的工业合成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量使用贵金属催化剂、能源损耗严重等。相对于传统工艺,电催化合成具有催化剂成本低、环境友好和性能高效等优点。基于金属有机骨架(MOFs)、共价有机骨架(COFs)和多孔配位笼(PCCs)的多孔材料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可调节性、高催化活性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未来研究电催化合成小分子物质的一个关键领域是开发多孔骨架材料作为合成小分子物质的电催化剂。本文总结了这些材料在电催化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多孔骨架材料, 小分子物质, 电催化合成
Small-size Au nanoparticles anchored on pyrenyl-graphdiyne for N2 electroreduction
Chang LIU, Chao ZHANG, Tongbu LU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305
A gold catalyst of Au/ pyrenyl-graphdiyne (Pyr-GDY) was prepared by anchoring small size of gold nanoparticles (Au NPs) on the surface of Pyr-GDY for electrocatalytic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 (eNRR), in which Au NPs with a size of approximately 3.69 nm was evenly distributed on spongy-like porous Pyr-GDY. The catalyst exhibited a goo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N2 reduction in a nitrogen-saturated electrolyte, with an ammonia yield of 32.1 μg·h-1·mgcat-1 at -0.3 V (vs RHE), 3.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Au/C (Au NPs anchored on carbon black). In addition, Au/Pyr-GDY showed a Faraday efficiency (FE) of 26.9% for eNRR, and a good catalysis durability for over 22 h.
关键词: graphdiyne, small-size Au nanoparticle, electrocatalytic nitrogen reduction
空位缺陷调控策略构筑高能量密度方孔洞MXene水系超级电容器
薛艳辉, 晁少飞, 徐曼, 吴琼, 伍复发, MuhammadSufyanJaved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183
利用碳空位缺陷有序化策略构筑了多层六方孔洞MXene电极材料,在软包超级电容器中实现了高比容量和高能量密度水系钾离子存储。该电极材料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三维六方孔洞结构,为储钾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结合六方孔洞内壁新暴露的钛原子的化合价变化引起的赝电容效应,阐明了多层六方孔洞MXene水系钾离子超级电容器比容量提高的内在原因。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多层六方孔洞MXene对钾离子的吸附能,并结合电化学储钾性能实验及动力学分析,确定了钾离子被吸附的最佳位置,得出了钾离子的吸附规律。通过定量分析多层六方孔洞MXene中电子的能带结构和差分电荷密度等电子传输规律,揭示了其水系钾离子超级电容器具有高电导率和良好倍率性能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六方孔洞MXene, 缺陷调控, 比容量, 储钾机理
抗病毒三十六计——浅谈分子抗病毒药物发展史
王哲祺, 林雅雯, 邓顺柳, 张慧君, 周金梅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3108
病毒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直观地凸显了病毒的危害性。小分子药物在人类抗击疾病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对抗病毒的过程中,人类发展出一系列防治手段,其中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借鉴中国古代经典军事策略“三十六计”的智慧,简要回顾了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介绍了碘苷、沙奎那韦、奥司他韦等代表性药物的设计思路与作用原理。此外,本文还展望了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及抗病毒手段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抗病毒, 小分子药物, 三十六计
一例糠酸根稳定的核铈氧簇的合成、结构及其显著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高原, 刘一鸣, 王春晖, 韩哲, 范超越, 邱杰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271
为了探究配体对铈氧簇的形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及铈氧簇的潜在应用,使用糠酸(HFA)作为配体,通过溶液法合成了首例由糠酸根稳定的六核铈氧簇,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元素分析、热重和光谱等技术表征了其晶体NH4[Ce6O4(OH)4(FA)12(NO3)(H2O)]·5CH3CN·12H2O (1)的结构、组分和光谱性质。结果发现Ce(Ⅳ)离子即使在酸性条件下也具有较强的水解能力,其自身的水解缩合反应及与HFA的配位反应共同促使了化合物1的形成。通过芬顿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OH)并采用甲基紫作为指示剂,进一步研究了化合物1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其能有效地清除·OH,且清除效率随化合物1溶液体积的增加而提升。
关键词: 多金属氧簇, 铈氧簇, 水解反应, 自由基清除
氯锡酸铵促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电子转移及其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研究
刘纪舟, 艾陈斌, 胡晨睿, 程蓓, 张建军
【物理化学学报】doi: 10.3866/PKU.WHXB202402006
有机-无机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因其优异的光伏性能(PCE)和简单的制备工艺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界面处的电荷复合是制约PSCs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旋涂镀膜法利用室温合成的六氯锡酸铵(AH)晶体对钙钛矿薄膜(PSK)和电子传输层之间的界面进行修饰。AH是一种无机锡基钙钛矿材料,可以钝化PSK中的缺陷,建立更好的晶格匹配,从而提高PSK的质量和结晶度。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结果证实,AH促进了光生电子的定向迁移。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结果说明AH有效缩短了电子抽取寿命,促进了界面电子转移。基于AH改性的优点,AH修饰的PSCs具有更高的PCE和更小的迟滞效应。
关键词: 界面修饰, 晶格匹配,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 电子转移动力学, 电子动力学
科研新成果助力提升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程的高阶性——以盐酸檗碱在光动力抑菌薄膜中的应用为例
王立娟, 宁语苹, 李坚, 罗沙, 罗雄飞, 王睿文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3017
天然产物化学实验是基于理论课基础上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以验证为主的实验课缺少高阶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通过将科研新成果融入课程的综合实验设计,融入“双碳”理念,强化课程的“两性一度”。该实验将高荧光强度的光动力抑菌食品包装膜的前沿研究融入到天然产物化学实验中,首次将天然聚集诱导发光剂盐酸小檗碱与植酸结合成盐加入到食品包装膜中,构建了一种具有高荧光强度的光动力抑菌膜。本实验融合了天然产物化学、聚集诱导发光和食品微生物学的内容,并推动学生熟悉原理-实验-表征-分析的科研流程,实质性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助力林产化工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天然产物化学实验, 科教融合, 盐酸小檗碱, 荧光增强, 活性氧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