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设计——以“理想稀溶液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为例
霍甲, 李佳, 李永军, 王玉枝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7075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思政元素无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屠呦呦先生是中国第一位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本文以其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青蒿素高效提取并成功应用于疟疾防治”为例,结合物理化学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章节中的“分配定律”,改进“理想稀溶液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原理对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和中华传统文化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价值,理解科学发现的必然历程以及科学家在不断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收获,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学所得应用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 分配定律, 青蒿素提取, 诺贝尔奖, 物理化学, 课程思政
基于智能水凝胶薄膜电极构建可视化分子逻辑门的综合化学实验的课程思政设计
刘红云, 李佳, 李欣怡, 刘喆, 李佳, 肖聪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9070
本案例将多种思政元素融入到智能水凝胶薄膜电极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于构筑可视化分子逻辑门的综合化学实验中,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搭建基础教学与前沿科技的桥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新兴材料研发、可持续发展和数字信息加密等问题。本案例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勇于创新和攀登科学高峰的使命感等意志品质。
关键词: 综合化学实验, 智能水凝胶, 分子逻辑门, 可视化, 课程思政
表面活性剂界面化学实验改进:实验与模拟融合的综合设计
鲁聪颖, 仲非, 袁振宇, 李帅兵, 李佳, 刘杰文, 胡贤阳, 孙莉群, 李睿, 胡美娟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8097
本实验聚焦化学领域科技前沿,关注智慧教学发展,将计算化学相关理念及方法融入传统实验,对数据分析和体系可视化进行了改进。利用Packmol软件构建与实验体系相符的模型,用Gromacs软件计算分析各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倾斜角、回转半径、径向分布函数、氢键及溶剂可及表面积等数据,从微观层面研究吸附特性。本综合实验能够使学生从原子尺度认识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和乳化过程的微观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丰富物理化学实验有关界面化学实验的课程设计。
关键词: 界面化学, 表面活性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化学实验, 计算化学, 智慧教学
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科基础课“General Chemistry”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段金伟, 王莹, 崔林, 郑华宇, 王康, 王英辉, 王珊珊, 李佳, 王其召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0052
“General Chemistry”是面向中外合作办学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课程引入国外经典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文化自信缺失的风险。因此,必须通过“General Chemistry”课程思政教学提升学生对自身文化的深度认同。本文中,“General Chemistry”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文化自信理念,积极挖掘中国思政元素,将中外思政元素合理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助推课程思政教学内涵式发展,打造课程思政高效课堂,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课程思政, 文化自信, 普通化学, 三维评价
基于光引发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的3D打印
李佳, 张翔俣, 袁智涵, 钱正阳, 朱健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9073
针对高分子化学本科教学中“活性自由基聚合”知识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题,开展了光引发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3D打印实验。实验首先合成O-(乙基)-S-(2-丙酸乙酯基)黄原酸酯(EXEP),随后使用商用光敏树脂,进行添加/不添加EXEP条件下的3D打印。随后使用得到的打印体开展荧光功能后修饰与焊接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深入理解活性自由基聚合机理及其对产物后功能化能力的影响,实现“活性自由基聚合”原理的“可视化”和实例化应用展示。本实验将基础理论有机融合到趣味实验中,实验耗时合理,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符合本科教学实验基本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及拓展延伸的能力。
关键词: 活性自由基聚合,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 3D打印, 数字光处理技术(DLP)
钙钛矿CsPbBr3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表征
师鑫源, 蒋晨阳, 翟长玉, 鲁雪梅, 李佳, 毛竹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2019
本实验是针对本科生能力水平、结合光伏领域前沿设计的一个化学综合实验。本实验采用简单的旋涂法在导电玻璃表面制备CsPbBr3钙钛矿薄膜材料,并创新性地将光探测器件的组装实验加入其中以研究CsPbBr3薄膜的光电性能。学生可在实验过程中肉眼可见地观察到黄色的CsPbBr3材料在紫外激光照射下发射出强烈的绿光,这一实验现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 钙钛矿CsPbBr3, 光致发光, 光电转换, 光电流
基于类器官芯片的药物筛选及其中的生物化学原理
渠志倍, 王昌鑫, 醴磊, 李佳, 张骏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1039
类器官芯片是21世纪新兴前沿交叉技术,其通过对人体细胞进行三维体外培养,使之发育为具有符合人体生理、病理条件,以及具有类人体器官功能的类器官。类器官芯片可集成于电子化芯片,在药物筛选及安全性评价、个性化诊疗、体外诊断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空间。类器官芯片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前沿技术,和传统的基于细胞和实验动物的药物筛选方法相比,具备成本低廉、动物福利性好、准确性高、适用面广等优点,代表了药物筛选和安全性评估的未来发展方向。类器官芯片用于药物筛选,其背后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化学原理。将类器官芯片相关知识引入大学课堂,对医药类专业本科及研究生了解药物研发前沿热点,同时系统化理解原本零散的生物化学知识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类器官芯片为出发点,将介绍类器官芯片的概念、原理、构建方式及其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同时立足类器官芯片在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电子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分析其背后的生物化学原理,并结合“生物化学”教学进行8课时的课程设计建议,以适应新时代医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要求。
关键词: 类器官芯片, 药物筛选, 器官培养, 生物化学教学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DNA-binding of binuclear lanthanide complexes based on a multidentate Schiff base ligand
Xiaofen GUAN, Yating LIU, Jia LI, Yiwen HU, Haiyuan DING, Yuanjing SHI, Zhiqiang WANG, Wenmin WANG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122
Two new dinuclear lanthanide(Ⅲ) complexes, namely [Ln2(dbm)2(HL)2(CH3OH)2]·4CH3OH [Ln=Tb (1) and Dy (2), Hdbm=dibenzoylmethane] have been synthesized using prepared multidentate Schiff base ligand H3L (hydroxy-acetic acid(4-diethylamino-2-hydroxy-benzylidene)-hydrazide) with good biological activity.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s show that the complex comprises two Ln3+ ions, two dbm- ions, two HL2- ligands, two CH3OH molecules, and four free methanol molecules. Each Ln3+ ion is eight-coordinated. The two central Ln(Ⅲ) ions are bridged by two μ2-O atoms leading to a parallelogram [Ln2O2] c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mpounds (H3L, 1, and 2) and the calf thymus DNA (CT-DNA) has been further confirmed by UV-Vis spectrometry, fluorescence titration, and cyclic voltammet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1 and 2 could undergo insertion with CT-DNA.
关键词: binuclear lanthanide complexes, crystal structures, multidentate Schiff base, DNA, insertion
电催化有机反应机理的原位拉曼光谱研究进展
李佳, 马骁聪, 郑菊芳, 万强, 周小顺, 王亚浩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6117
近年来电催化有机合成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低污染、高原子效率等优点使其较传统有机合成方法具有巨大优势,符合绿色化学的社会要求。从分子水平去检测电极界面上的反应过程和关键中间体,对理解反应机理和设计更高效催化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拉曼光谱是一种无损、不受水干扰的振动光谱,特别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具有超高表界面灵敏度,它可以提供关于催化剂表面结构、吸附物种以及反应过程中表面中间体等关键信息,为探索反应机制提供可靠平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原位拉曼光谱探究电催化有机反应过程和机理的研究进展,具体阐述了电催化加氢、C―O键活化、C―X (X = F, Cl, Br, I)键活化、C―H键活化、C―C键活化等几类有机化学反应中,拉曼光谱揭示的重要中间体、活性物质及其反应途径。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有机电合成的研究前沿,激发探究2023年度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之一的合成电化学兴趣。
关键词: 拉曼光谱, 有机电化学合成, 电催化, 反应机理
基于科教协同育人的有机化学实验设计——以2-羟甲基-4,6-二叔丁基苯酚的亲核取代反应为例
辛爱一, 李佳, 冉馨洋, 付川江, 王志国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7031
通过气-液-固反应的实验现象,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气体发生装置、干燥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的复杂链接,培养学生“事有终始,知所先后”的思维;通过产物的分离、纯化和表征,培养学生有机合成的综合能力;通过规范使用浓硫酸和有害气体处理,增强应急处理意识和环保意识;最后,通过课题拓展,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
关键词: 科教融合, 有机化学, 卤代烃, 亲核取代反应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