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相关实验开发——蛋壳CaO的制备、表征及其碳捕集性能
舒蕾, 郝正清, 闫凯, 王宏, 朱丽华, 陈芳, 王楠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0134
碳捕集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温工业源CO2的捕集更宜使用钙基吸收剂。本文立足“双碳”背景,将碳捕集前沿技术融入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开发了蛋壳源CaO的制备、表征及其碳捕集性能的设计性综合实验。选择高钙废弃物鸡蛋壳为原料,采用醋酸处理得到醋酸钙,再经高温煅烧制备了具有较好碳捕集性能的CaO;利用EDTA配位滴定、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热重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测试了CaO的纯度、形貌、结构及其对CO2的捕集性能。本实验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践和总结,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 双碳, 仪器分析实验, 蛋壳, 氧化钙, 碳捕集
从“污染”到“金属核轮烯”:一个小锇原子的蜕变之旅
陈大发, 夏海平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508094
采用生动的拟人化叙事,讲述了金属锇原子(“小锇”)从构成有毒化合物四氧化锇到转变为功能性“金属核轮烯”分子的奇幻旅程。故事中,小锇在造成生态破坏后深感愧疚,决心改变,并在一位“分子魔法师”的引导下,成功被改造成“金属核轮烯”。魔法师通过二茂铁、二苯铬、格氏试剂等经典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夹心型、半夹心型等金属轮烯的多样性及其广泛应用。最终,小锇通过创新的“共轭碳链成环”法,被构筑成一个结构独特、性质稳定且具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分子,展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创新的科学思维过程。这则故事不仅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更是一堂融汇了化学史、键合理论和材料科学的启蒙课。
关键词: 轮烯, 金属, 二茂铁, 金属卟啉
引入内建电场增强光载流子分离以促进H2的生产
孙培培, 张锦源, 宋艳华, 莫曌, 陈志刚, 许晖
【物理化学学报】doi: 10.3866/PKU.WHXB202311001
内建电场被认为是促进电荷迁移和分离,以提高光催化性能的有效驱动因素。本工作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间隙氯和取代氯共掺杂的一维纳米棒Mn0.2Cd0.8S (MCS)。间隙氯和取代氯的掺杂导致MCS纳米棒中的电荷分布不平衡,形成内建电场,有利于提高光生载流子动力学。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本研究通过对电子结构、电荷分布和H2吸附/解吸平衡差异的研究,直观地描述了间隙氯和取代氯的掺杂对MCS活性的影响。有趣的是,MCS能带结构的调控主要源于间隙氯的贡献,而取代氯无贡献。同时,取代氯可以进一步促进间隙氯对MCS的H2吸附-脱附吉布斯自由能的优化。最终,0.9 Cl-MCS的H2吸附-脱附吉布斯自由能更有利于H2的产生(1.14 vs. 0.17 eV),光催化产H2活性提高了9倍。本研究为在双金属硫化物光催化剂中构建内建电场提供了有价值的途径。
关键词: 光催化, 产氢, 双金属硫化物, 内建电场, 吉布斯自由能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