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2015
漆在中国数千年的使用沉淀出独特的漆艺文化。这里的“漆”是指大漆,从漆树中采集,主要成分漆酚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漆膜,漆膜具有防潮、耐高温、耐酸碱等优良性质。大漆与色粉混合可以调制出光彩照人的色漆,被广泛地应用于髹饰、设备防腐和文物修复等。将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普漆中化学,传漆艺非遗,本文从化学的视角出发,介绍大漆中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从漆酚到漆膜发生的化学反应,设计一系列科普实验验证什么是大漆及其优良性质,让科普对象深切体会化学无处不在、化学的重要应用;介绍漆的发展历程,增加中小学生动手参与漆器制作和漆画绘制等梯度科普环节,锻炼青少年的动手能力,传递漆文化与漆艺人的工匠精神。通过糅合漆艺和化学,使科普对象领略到漆艺之美,认识到化学在漆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化学的兴趣,从而达到弘扬漆艺非遗文化和传播化学科学知识的目的。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8008
分析了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课程思政”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中的育人意义,结合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总结了课程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队伍五个层面进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构建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家国情怀、品德修为、科学精神,助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高素质化学人才。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9061
实验室常见仪器设备及玻璃装置的安全使用是实验室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本案例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将实验室常见仪器设备及玻璃装置进行安全实验与实验室安全事故及实际生活相联系,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多融合教学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安全与环保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MOOC中相应知识进行了延伸、拓展和补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室仪器设备及玻璃装置安全使用对保障实验安全以及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挥了良好作用。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910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牵引着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为顺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我院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针对我院应用化学专业提出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位一体、虚实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设置“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创新设计”三个层次的实验,推进多位一体、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5134
本文以山西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探讨了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改革方向与实践措施。中心围绕学生“知识、能力、质素”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三全育人”,以“立足化学优势,服务山西煤基产业”为特色发展方向,以创新实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5002
专业内的实验课程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科学素质培养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五措并举”科教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应用于“专业实验”课程建设中,从思政教育提实效、教学项目重融合、科研习惯厚基础、教学环节强实践、实验成果促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思政引领为基,科教融合为魂,开发综合型、探究型的实验项目、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融入研讨式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蒙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立德树人育人成果。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4028
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重要途径。“厨房化学”是面向我校本科生开设的化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融合学科知识,贴近日常生活,打造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全新内容;构建多维考核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综合能力评判,并引入学生互评环节。该课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升化学素养,增强综合素质,同时助力科普教育发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6113
在化学、材料和生物等领域,溶液是常见的反应环境,探索溶液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本科生实验中却鲜有涉及溶液结构的化学实验。本文利用腈类化合物作为红外光谱探针,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溶液中分子-离子间相互作用进行测试,通过改变溶质的浓度和调控溶剂的诱导效应、空间位阻效应以及配位效应,进而分析其对溶液结构的影响。本实验涉及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相关综合理论知识,同时可拓展红外吸收光谱仪的应用范围,且实验操作便捷、综合性较强,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可以作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开展。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50001
通过简单的水热离子交换法成功地制备了一种具有优异光催化制氢性能的直接Z型3D Bi2MoO6/Bi2S3异质结。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N2吸附-脱附测试对样品的组成、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Bi2S3具有的较小溶度积有利于Bi2MoO6向Bi2S3的原位转化,且Bi2MoO6的多孔微球结构有利于离子传输,因此在水热离子交换过程中可形成多相异质结。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DRS)检测表明,该复合材料可吸收波长在1 800 nm以内的太阳光。光致发光光谱、瞬态光电流响应和电化学阻抗测试结果均证实了电荷的生成和迁移的加速。异质结的构筑能克服Bi2MoO6产氢时导带电势较低的问题,该异质结在不使用任何贵金属作为共催化剂的情况下,达到了最佳的光催化产氢速率(109.0 μmol·g-1·h-1)。根据DRS和Mott-Schottky曲线测试结果推断Bi2MoO6和Bi2S3之间构建了Z型异质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