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无机化学学报》创刊40
朱颜驻镜花伴树,SOD相助——化学科普实验
郝利强, 聂博毅, 万紫萍, 邱江华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9084
在现在这个人人爱美的年代,护肤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而SOD蜜就是其中一种我们所熟知的护肤品,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本实验基于SOD的作用机理,设计实验探索了SOD清除超氧自由基从而延缓皮肤衰老的奥秘,同时揭示了辅料二甲基硅油和硬脂酸甘油酯如何协助SOD顺利穿透皮肤表面角质层的作用机理。通过本科普实验的展示与互动,能够让受众学习到SOD蜜各成分的作用机制、表面张力作用、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等内容,让大家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化学知识,激发人们对化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 抗氧化, 二甲基硅油, 硬脂酸甘油酯, 乳化
聚烯烃工业的先驱者——纪念德国化学家Karl Ziegler逝世50
范勋章, 赵远进, 罗淑芳, 贺爱华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2065
本文介绍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Karl Ziegler)的科研历程及贡献以纪念他逝世50周年。Ziegler对科学的热情、独特的思维和卓越的实验能力奠定了他的科学基础。他专注于自由基化合物、多元环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他与朱利奥∙纳塔共同发明命名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对全球聚烯烃工业产生深远影响,造就了上千亿美元的市场。
关键词: Karl Ziegler, Ziegler-Natta催化剂, 人物传记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暨《大学化学》创刊40年论坛在北京召开
袁梅, 邹鹏
原子精确的(AgPd)27团簇用于硝酸盐电还原制氨:一种配体诱导策略调控金属核
秦露冰, 孙芳, 李美银, 范浩, 王立开, 唐青, 王春栋, 唐正华
【物理化学学报】doi: 10.3866/PKU.WHXB202403008
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eNO3RR)合成氨是一种可持续的将环境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方法。钯基双金属纳米催化剂作为高效催化剂已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调控其组成和构型以提高催化性能并实现深入的机理理解仍然很有挑战。通过使用不同供/吸电子官能团的两个配体,我们成功地制备了两个原子精确的(AgPd)27双金属团簇,即Ag18Pd9(C8H4F)24 (简称Ag18Pd9)和Ag22Pd5(C9H10O2)26 (简称Ag22Pd5)。两个团簇的金属核具有明显不同组成和构型,其中Ag18Pd9为中间层是9个Pd原子的“三明治”型金属核结构,Ag22Pd5为M13构型组成的棒状金属核结构,而5个钯原子位于M13构型的顶点和中心位置。出乎意料的是,Ag22Pd5表现出明显优于Ag18Pd9的eNO3RR性能。具体表现来说,Ag22Pd5在−0.6 V时NH3的法拉第效率和产生速率达到最高,分别为94.42%和1.41 mmol·h−1·mg−1,但Ag18Pd9的NH3的最高法拉第效率和产生速率只有在−0.5 V时的43.86%和0.41 mmol·h−1·mg−1。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ATR-SEIRAS)测试提供了反应中间体的实验证据,从而揭示了反应途径,也表明Ag22Pd5比Ag18Pd9具有更强的NO3吸附和NH3脱附能力。理论计算表明,配体脱落的团簇可以暴露AgPd双金属位点,Ag-Pd位点为协同催化活性位点,不同构型的AgPd活性位点有显著差异,其中Ag22Pd5中的活性位点更有利于NO3吸附和NH3脱附,从而加速催化过程。
关键词: 电化学硝酸盐还原反应, 原子精确双金属团簇, Ag18Pd9(C8H4F)24, Ag22Pd5(C9H10O2)26, 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 理论计算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