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PCR成名
杨城和, 吕弋, 刘睿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6111
数字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能够带来高灵敏度水平的核酸检测,甚至实现单分子分析。由于其独特的绝对定量能力和高灵敏度,数字PCR成为了一种强大的生物分子学工具。本文将从第一人称视角带入数字PCR,共同体验数字PCR的生活,以便于读者理解数字PCR的发展背景、技术原理和疫情中的应用。
关键词: 数字PCR, 单分子检测, 低丰度检测, 高灵敏度, 绝对定量
AI赋能的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李玲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11058
针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化学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线上的课程资源建设知识图谱,开设AI助教,初步探索了AI赋能的化学史教学方式。将知识图谱与AI助教应用于教学中,助力个性化的学习与学情诊断,通过教学实践初步证实了AI赋能的化学史教学改革解决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数字素养。教师借助知识图谱和AI助教的数据有助于全面诊断学情,为课堂教学的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 知识图谱, AI助教, 化学史, 智慧课程
纳米孔道电化学发展中的思政元素探讨
胡正利, 王佳, 应佚伦, 刘少创, 马慧, 章文伟, 张剑荣, 龙亿涛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401072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本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纳米孔道单分子分析技术发展历史中选取素材构建教学案例,凝练出脚踏实地、勇于探索、自主创新等思政元素,将纳米孔道电化学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通过情景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科学素养和责任意识,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培养德才兼备高水平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 纳米孔道电化学, 发展史, 教学案例, 思政育人
化学与方法论课程思政案例探索与实践
张四方, 谭燕利, 陶宇, 赵娇燕, 祝海鸿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312067
化学史与方法论作为化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化学史与方法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本文在探讨化学史与方法论课程重要定位及融入思政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以安徽师范大学化学史与方法论特色专题“化学家评传”之“中国化学工业先驱”为例,以科学家精神为基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开发与实践,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形式均表明本次课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化学史, 化学家, 科学家精神
以Tröger碱环为例分析多手性中心环的立体异构体
石聪浩, 王冉冉, 强琚莉, 王乐勇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1034
立体异构现象是有机化学中重要的异构现象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教学意义。本文将以Tröger碱单元构筑的超分子大环为例,结合实验结果,探讨具有多手性中心大环的立体异构体。
关键词: 立体异构体, 手性大环, Tröger碱
揭秘晶体场理论——镍环配合物的制备、表征与性能测定
张可微扬, 范梓涵, 肖力源, 龙海涛, 敬静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0084
晶体场理论是配位化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本科无机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本文基于前沿文献报道的镍大环配位化合物,引入多种配体,设计了一个扩展性强的多层次综合性实验。学生通过制备系列镍配合物,观察颜色,测定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有效磁矩,结合课堂讲解与文献阅读,分析配合物的配体组成与中心离子的晶体场构型。实验共计8学时,综合无机、分析、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明显、重复性好、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充分锻炼学生利用多种分析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导向”的情境中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综合实验教学, 晶体场理论, 配位化学, 大环配体, 镍配合物
DeepSeek模型:对无机化学教与学的启示
马亚鲁, 田昀, 马骁飞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502109
借助DeepSeek大模型进行模拟学习,挖掘DeepSeek大模型对无机化学教与学的有效元素,思考数智赋能时代下化学课程教与学的创新方向,以应对社会发展对无机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关键词: DeepSeek大模型, 无机化学, 教与学, 创新, 挑战
抗病毒三十六计——浅谈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发展
王哲祺, 林雅雯, 邓顺柳, 张慧君, 周金梅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3108
病毒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直观地凸显了病毒的危害性。小分子药物在人类抗击疾病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对抗病毒的过程中,人类发展出一系列防治手段,其中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借鉴中国古代经典军事策略“三十六计”的智慧,简要回顾了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介绍了碘苷、沙奎那韦、奥司他韦等代表性药物的设计思路与作用原理。此外,本文还展望了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及抗病毒手段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抗病毒, 小分子药物, 三十六计
一种斯托克斯位移的红光发射荧光探针选择性检测次氯酸
白佳坤, 徐婷, 张璐, 彭江, 李宇强, 贾俊辉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002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巴比妥酸衍生物的具有D-π-A结构的光学探针3。该探针能够作为一种高度灵敏和选择性的次氯酸指示剂,快速实现对次氯酸的比色和荧光信号(开-关)的双响应(约15 s)。推测的响应机制是ClO-与C=C之间发生了亲电加成和氧化裂解反应,导致探针的D-π-A结构遭到破坏,从而阻断了其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ICT)进程。探针只需一步即可合成,同时具有红光发射(628 nm)和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158 nm),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低至14 nmol·L-1。此外,探针还表现出低细胞毒性,并成功应用于活细胞成像。
关键词: 大斯托克斯位移, 次氯酸检测, 比色荧光双响应, 红光发射, 细胞成像
Self-assembly of [Pd6(L)4]8+-type macrocyclic complexes for fluorescent sensing of HSO3-
Xiaofei NIU, Ke WANG, Fengyan SONG, Shuyan YU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057
In this study, parallelogram-like macrocyclic supramolecular metallacycles [Pd6(bpy)6(L1)4](PF6)8 (1a) and [Pd6(bpy)6(L2)4](PF6)8 (2a), where HL1=1-(1H-pyrazole-4-yl)-4-(4-pyridyl)benzene, HL2=9-(1H-pyrazole-4-yl)-10-(4-pyridyl)anthracene, and bpy=2, 2'-bipyridine, are synthesized by reacting aryl pyrazole pyridine ligands with dipalla-dium corners in aqueous solutions via metal-directed hierarchical self-assembly. The structures of the supramolecular Pd parallelograms are confirmed through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Notably, the two parallelogram metallacycles can be used as"turn-on"fluorescence sensors to detect HSO3- through a disassembly mechanism. In addition, the 1a-based sensor shows selective detection of HSO3- without interference from other anions.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as low as 0.131 μmol·L-1. Furthermore, complex 1a presented the semiquantitative visual detection ability for HSO3- in the test trip mode via fluorescence changes.
关键词: self-assembly, supramolecular Pd parallelogram, fluorescence detection, supramolecular crystal, bisulfite probe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