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研究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姚文瑞, 孙策, 陈百灵, 苗媛媛, 梁大鑫, 谭海彦, 郑丁源, 张彦华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12151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高校教学与科研环境的安全至关重要。论文基于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林业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探讨了AI赋能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针对传统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构建了理论学习、虚拟仿真与实践演练三大模块。AI技术不仅提供沉浸式安全培训,还通过智能考核和个性化反馈优化学习效果。实践演练强化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实验安全素养。该体系显著提升学生安全意识,降低事故风险,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优化和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AI赋能, 虚拟仿真, 课程改革, 安全工程
黏度测定服务于厨垃圾处理设备运行条件优化的实验教学设计
孙立森, 郝永梅, 黄镇, 刘永梅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7063
厨余垃圾的不当处置会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随着垃圾分类政策在全国的推行,有效处理厨余垃圾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热点议题。厨余垃圾黏度的大小可直接影响处理设备的选型和工艺参数确定。将厨余垃圾的黏度测定作为实际应用案例引入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结合实际改进实验,对不同组成厨余垃圾的黏度值进行测量,考察含固率、转子型号、搅拌速度选择等对黏度值的影响,为厨余垃圾处理设备选型及工艺参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改进后的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增强对工程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启迪学生对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探索思考,实现基于“双碳”和绿色环保的创新思维学科素养培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厨余垃圾, 黏度测定, 含固率
AI能的化学史教学改革初探
李玲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11058
针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化学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线上的课程资源建设知识图谱,开设AI助教,初步探索了AI赋能的化学史教学方式。将知识图谱与AI助教应用于教学中,助力个性化的学习与学情诊断,通过教学实践初步证实了AI赋能的化学史教学改革解决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数字素养。教师借助知识图谱和AI助教的数据有助于全面诊断学情,为课堂教学的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 知识图谱, AI助教, 化学史, 智慧课程
人工智能能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与思考
崔美荣, 谢茉, 晁洁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12015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的重要突破口,人工智能为教育赋能成必然趋势。基于智慧教学模式的探索,本文对人工智能赋能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原则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人工智能赋能物理化学实验平台的具体设想,并评估我校初步的实践效果,为促进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向更加智能化方向转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物理化学, 教学设计, 智能辅助, 个性化学习
数字能:重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新生态
陈冰冰, 王旭珍, 石川, 田福平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11002
物理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分支,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实践应用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本文进一步提出结合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物理化学课程思政资源库,促进思政与科技前沿融合;在教学中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情境创设,实现多通道、立体化课程思政融入,并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建立课程思政的反馈机制。
关键词: 物理化学, 课程思政, 数字赋能, 教学实践
人工智能能DNA计算:探索生物信息的新前沿
杨润, 庞华婕, 臧惠萍, 张瑞中, 张志成, 李希艳, 张立兵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12135
DNA计算作为一种开创性的技术,利用生物分子执行数据存储、问题求解和逻辑操作等计算任务,为突破传统计算的瓶颈提供了新途径。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发展,DNA计算在复杂性、错误率及效率等方面的挑战愈加凸显。人工智能(AI)的发展为DNA计算带来了优化与提升的重要契机。特别是在数据分析、模型优化及错误修正领域,AI技术的运用显著提升了DNA计算的效率、精确性和稳定性。本文综述了AI算法的分类,深入探讨了AI如何赋能DNA计算,特别是在优化计算流程、强化逻辑门功能及改进错误修正机制方面。此外,本文还总结了AI与DNA计算在生物信息学前沿的重要应用,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结构预测、疾病诊断与精准医疗等领域。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与DNA计算的持续革新,两者结合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宽,有望成为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关键词: DNA计算, 人工智能, 生物分析, 生物信息学
AI能材料化学专业“学-知-用”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梁大鑫, 李煜东, 杨海月, 陈百灵, 刘志明, 王成毓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503020
在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已成为化学研究及教育教学领域的强大工具。本研究基于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学-知-用”培养模式改革,结合AI技术,通过构建智能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产教协同智能评估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中理论实践脱节(学用转化率不足42%)、知识体系碎片化(跨课程知识关联度仅31.7%)、创新成果转化迟滞(平均转化周期超18个月)等突出问题。项目实施三年来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创新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至5.8个月,较传统模式提升67.8%;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获奖数量增长147.8%。本研究验证了AI技术在破解产教融合深层矛盾中的独特价值,构建的“技术赋能-实践强化-产业反哺”教育生态体系,为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范式。
关键词: AI赋能, 材料化学, “学-知-用”模式, 智能评估
多羟基阳离子高分子:能生命健康的革新材料
杨伟杰, 陈满生, 许晨, 徐福建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10072
多羟基阳离子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富含羟基基团的正电性高分子材料,结合了羟基的低毒性、高生物相容性和阳离子高分子的高细胞亲和性,目前在基因治疗、药物递送、抗菌抗感染和伤口止血等医用领域得到应用。本文主要对当前多羟基阳离子高分子的种类以及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提高对该材料的认知并推动其发展。
关键词: 多羟基阳离子高分子, 基因治疗, 药物递送, 抗菌, 止血
阿司匹林的三三世
于逢淼, 盛阳, 李婵玥, 李宝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2033
阿司匹林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现代医学对其化学特性和临床机制的研究试验,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得到拓展。本文主要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小说的形式介绍了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作用机理和现代研究进展,并且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读者对其应用获得较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柳树叶, 水杨酸, 阿司匹林
数字化能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
方思敏, 吴红, 刘卫, 魏伟, 冯红艳, 李婉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402053
数字教育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字化赋能的时代背景下,我校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从制作教学视频资源库、开发双语版虚拟仿真实验、引进优质共享资源三方面建设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从而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网络教学平台的完善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增强实验教学灵活性,促进教学形式多样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 数字教育, 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共:6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