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312020
冷热现象是人类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在自然界的能量转化现象中,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是常见形式之一。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相关应用给大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科普实验秉承着“应用化学,安全至上,造福社会”的理念,旨在通过简单的实验,激发普通大众对化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化学,了解化学反应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培养其正确的安全意识。实验围绕化学反应中两个特征鲜明的反应:吸热反应(氯化铵与氢氧化钡反应)和放热反应(发热包与水反应),针对不同知识背景的受众,设计了不同的呈现形式(如趣味实验——气球捏捏冰、情景剧——碘-淀抱抱乐),在幼儿园、中学和社区开展了多场主题科普教育活动。实验通过这些活动向大众展示了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的奇妙现象,普及了相关安全常识,使不同的受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化学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7063
厨余垃圾的不当处置会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随着垃圾分类政策在全国的推行,有效处理厨余垃圾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热点议题。厨余垃圾黏度的大小可直接影响处理设备的选型和工艺参数确定。将厨余垃圾的黏度测定作为实际应用案例引入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结合实际改进实验,对不同组成厨余垃圾的黏度值进行测量,考察含固率、转子型号、搅拌速度选择等对黏度值的影响,为厨余垃圾处理设备选型及工艺参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改进后的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增强对工程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启迪学生对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探索思考,实现基于“双碳”和绿色环保的创新思维学科素养培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物理化学学报】doi: 10.3866/PKU.WHXB202309042
自首例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Multiple resonance thermal activation delayed fluorescence,MR-TADF)分子报道至今,其表现出的窄带发射、高发光量子效率等特性在有机电子学,尤其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领域引发了持续的研究热度,迅速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并涌现出了众多性能出色的分子和高性能器件。以MR-TADF分子为发光层的器件不断刷新人们对OLED的认知,其中一些采用了超荧光技术所制备的器件性能代表了当今某些光色领域OLED性能的最高值。随着人们对超高分辨率显示器需求的与日俱增,国际电信联盟(ITU)宣布了下一代色域标准,即BT.2020。此标准建立了最宽的显示色域标准,要求单色的原色波长为467、532和630 nm,这个色域非常宽。同时,在如此之宽的色域上实现高分辨率的显示,对器件基元色纯度的要求达到了可谓史无前例的严格。因此,它为显示技术树立了一个具有极大挑战难度的色纯度目标。鉴于以往传统荧光材料难以担当此攻关重任,故而BT.2020的出现给予了MR-TADF分子新的发展机遇,并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该领域愈发火热起来。近年来,随着大量的研究与实践,MR-TADF分子家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大家讨论和归纳的重点基本都集中在领域整体的发展方面,专门针对分子设计策略所展开的讨论和总结依旧较少,不足以为刚涉足该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足够的参考。因此,本文从X-π-X原则,快反向系间窜越过程,窄带发射与高振子强度等方面,阐述了近三年来所报道的MR-TADF分子的设计思路,并对未来可能的设计方向进行了展望,例如将一些不同于传统MR-TADF分子的结构引入这一领域。最后,对今后MR-TADF领域的发展和产业化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