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6012
抗癌药物伊立替康中间体7-乙基喜树碱的合成是杂环芳烃的烷基化反应。本案例通过将实验过程与药物合成和“健康中国”相关联,对实验进行了创新性的思政融入设计。师生全员在案例的导入、研讨、实施、反思与考核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育,解决了实验课只注重实验内容而忽略思政教育的问题,实现了“三全育人”。在此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进行了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且强化了学生提高原子利用率的绿色化学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了学生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国家的决心和信心。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30468
将黑色素纳米颗粒(melanin nanoparticle, MNP)经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修饰制备得到PEG-MNP,随后通过与放射性的68Ga3+离子螯合,高标记产率地制备得到68Ga-PEG-MNP,标记产物稳定性良好。进一步将68Ga-PEG-MNP通过雾化方式制备得到68Ga-PEG-MNP PM2.5(particulate matter 2.5,size < 2.5 μm)模拟颗粒,其经雾化小鼠吸入体内后,通过正电子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成像对小鼠进行全身显影,结果可见雾化的68Ga-PEG-MNP PM2.5模拟颗粒可由气管向肺部双叶区域扩散,并滞留于肺。体内的PET成像结果与离体放射自显影结果高度一致。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3017
天然产物化学实验是基于理论课基础上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以验证为主的实验课缺少高阶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通过将科研新成果融入课程的综合实验设计,融入“双碳”理念,强化课程的“两性一度”。该实验将高荧光强度的光动力抑菌食品包装膜的前沿研究融入到天然产物化学实验中,首次将天然聚集诱导发光剂盐酸小檗碱与植酸结合成盐加入到食品包装膜中,构建了一种具有高荧光强度的光动力抑菌膜。本实验融合了天然产物化学、聚集诱导发光和食品微生物学的内容,并推动学生熟悉原理-实验-表征-分析的科研流程,实质性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助力林产化工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503028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规范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物理化学实验中温度测量与控制过程提供了系统的操作规范建议,可作为从事化学实验学习、教学和研究的学生、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参考。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503027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规范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物理化学实验中压力测量与控制过程提供了系统的操作规范建议,可作为从事化学实验学习、教学和研究的学生、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参考。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503026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规范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物理化学实验中黏度、密度和光学性质测量提供了系统的操作规范建议,可作为从事化学实验学习、教学和研究的学生、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参考。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503054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规范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物理化学实验中热学性质测量提供了系统的操作规范建议,可作为从事化学实验学习、教学和研究的学生、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参考。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503055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规范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物理化学实验中电学性质类测量过程提供了系统的操作规范建议,可作为从事化学实验学习、教学和研究的学生、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参考。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503053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规范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物理化学实验中胶体和表面化学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测量过程提供了系统的操作规范建议,可作为从事化学实验学习、教学和研究的学生、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参考。
【物理化学学报】doi: 10.3866/PKU.WHXB202403008
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eNO3–RR)合成氨是一种可持续的将环境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方法。钯基双金属纳米催化剂作为高效催化剂已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调控其组成和构型以提高催化性能并实现深入的机理理解仍然很有挑战。通过使用不同供/吸电子官能团的两个配体,我们成功地制备了两个原子精确的(AgPd)27双金属团簇,即Ag18Pd9(C8H4F)24 (简称Ag18Pd9)和Ag22Pd5(C9H10O2)26 (简称Ag22Pd5)。两个团簇的金属核具有明显不同组成和构型,其中Ag18Pd9为中间层是9个Pd原子的“三明治”型金属核结构,Ag22Pd5为M13构型组成的棒状金属核结构,而5个钯原子位于M13构型的顶点和中心位置。出乎意料的是,Ag22Pd5表现出明显优于Ag18Pd9的eNO3−RR性能。具体表现来说,Ag22Pd5在−0.6 V时NH3的法拉第效率和产生速率达到最高,分别为94.42%和1.41 mmol·h−1·mg−1,但Ag18Pd9的NH3的最高法拉第效率和产生速率只有在−0.5 V时的43.86%和0.41 mmol·h−1·mg−1。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ATR-SEIRAS)测试提供了反应中间体的实验证据,从而揭示了反应途径,也表明Ag22Pd5比Ag18Pd9具有更强的NO3–吸附和NH3脱附能力。理论计算表明,配体脱落的团簇可以暴露AgPd双金属位点,Ag-Pd位点为协同催化活性位点,不同构型的AgPd活性位点有显著差异,其中Ag22Pd5中的活性位点更有利于NO3−吸附和NH3脱附,从而加速催化过程。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