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9030
缓冲容量是分析化学重要内容。目前教材中缓冲容量计算没有考虑缓冲溶液与样品溶液混合时体积的变化,这种不考虑体积变化的缓冲容量被称为“静态”缓冲容量。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缓冲溶液与样品溶液混合后的体积远远大于缓冲溶液的原始体积,此时需要考虑“动态”缓冲溶液。这里提出了一种“动态”缓冲容量问题的“去公式化”解决方案,它完全基于学科思想的底层逻辑,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记忆负担。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2087
针对在“化工原理”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学生“难理解、难应用、难坚持”三难痛点,教学团队基于OBE教学理念,“多维度、全方位”丰富理论教学体系,“夯基础、强实践”培养化学工程思维,“多项目、众主体”合理化教学评价,在摸索中推进了“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工程思维,团队教师在推进教学创新改革的同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参加各项教学赛事,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3084
本新创实验设计旨在开发一种基于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环保理念,融合无机化学、电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实验体系,将镍氢电池回收、二次储能应用以及镍离子分析检测合为一体,加深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原理的认识,拓展创新思维。在二次储能方面,选用镍氢电池回收液中的含钴氢氧化镍和商业活性炭分别作为正负极材料,通过组装纽扣电池验证器件的储能能力。利用计时电位与循环伏安法,评估纽扣电池在不同电流密度和不同扫速下的性能表现。同时,串联多组纽扣电池用于点亮小灯泡来验证其实用价值。在镍离子检测方面,利用分光光度法定量检测镍离子含量。通过实验的联合设计与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新能源技术的潜在应用前景,并充分了解储能器件回收与检测分析,培养其创新和环保意识。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10026
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析了化学专业英语学与教的现状,基于BOPPPS (导言(B)、目标(O)、前测(P)、参与式学习(P)、后测(P)、总结(S))模型对化学专业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真正践行了“以生为心、以师为导、生学以用”的教学理念。该教学模式不仅在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有益的成效,同时也适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