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苯乙烯类光敏单体7-(4-乙烯基苄氧基)-4-甲基香豆素(VM)、苯乙烯(St)、马来酸酐(MA)为共聚单体,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光敏性双亲共聚物P(St/VM-co-MA). 在选择性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H2O)中对P(St/VM-co-MA)进行自组装, 用透射电镜(TEM)和动态激光光散射(DLS)表征了自组装胶体粒子的形态、粒径大小及其分布. 利用紫外光照使胶体粒子中香豆素基元发生光二聚反应, 形成交联胶体粒子, 并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跟踪其交联过程. 用DLS研究了交联和未经交联胶体粒子的粒径和结构稳定性, 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光学显微镜考察了胶体粒子的乳化、包覆性能. 结果表明: 交联和未经交联胶体粒子均具有乳化性, 且在乳化过程中可实现对油溶性染料的包覆. 胶体粒子交联后, 粒径有所减小, 结构稳定性、乳化性能、包覆性能均有所提高.
以二甲亚砜(DMSO)为溶剂, 用多巴胺(Dopamine)胺解聚(苯乙烯-alt-马来酸酐)(P(St-alt-Man))制备双亲交替共聚物P(St-alt-Ma-Dopa). 在选择性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水)中对P(St-alt-Ma-Dopa)进行溶液自组装,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透射电镜(TEM)、荧光探针技术、zeta电位仪等技术研究了添加剂(HCl, NaOH或NaCl)对P(St-alt-Ma-Dopa)自组装行为的影响及其胶体粒子的乳化性能. 结果表明, P(St-alt-Ma-Dopa)链在选择性溶剂(DMF/水)中可自组装形成球状胶体颗粒, 其临界聚集水含量(CWC)明显大于P(St-alt-Man). 体系的pH值、盐浓度等对P(St-alt-Ma-Dopa)胶体粒子的性质(粒子大小、zeta电位、亲疏水性等)有较大的影响, 引入多巴胺结构使交替共聚物胶体粒子的乳化性能有所提高.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合成了组成递变的2-甲基-2-丙烯酸-2-(2-甲氧基乙氧基)乙酯(MEO2MA)与寡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OEGMA)共聚物P(MEO2MA-co-OEGMA).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 通过测定透光率、粘度、激光粒度分析了共聚物组成对共聚物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的影响, 考察了共聚物组成、浓度、盐浓度、盐种类、温度对其溶液相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所合成的共聚物具有温度敏感性, 其LCST 可以通过合成时共聚单体MEO2MA与OEGMA投料比的改变来调控, 随着OEGMA量的增加共聚物的LCST升高, 共聚物溶液浓度升高其LCST减小, 随盐溶液浓度的增大共聚物的LCST降低, 共聚物的LCST降低主要受盐溶液中阴离子价数的影响; HCl的引入使共聚物水溶液的LCST降低; NaOH的引入使共聚物水溶液的LCST升高.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 由单体2-(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丙烯酸乙酯(MEO2MA)和寡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OEGMA, Mn = 500 g·mol-1)合成了无规共聚物P(MEO2MA-co-OEGMA). 并采用动态光散射(DLS)、紫外光谱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考察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温度响应性聚集行为, 获得其在水溶液中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及其随组成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该聚合物具有良好且可逆的温度响应行为, 这主要归因于聚合物与水分子之间氢键作用, 及其分子本身疏水作用之间为了保持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而自发对聚集形态进行的“自我调整”, 从而达到新的热力学平衡状态的结果. 该聚合物的LCST与聚合物中单体OEGMA所占的摩尔比例呈线性关系, 可以通过改变单体的摩尔配比实现对聚合物LCST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