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通报   2016, Vol. 79 Issue (1): 16-22   PDF    
Article Options
  • PDF
  • Abstract
  • Figures
  • References
  • History
  • 2015-02-25 收稿
  • 2015-08-09 接受
  •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锅小龙
    王陆瑶
    李璐
    张炳森
    固定化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锅小龙, 王陆瑶*, 李璐, 张炳森    
    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 北京 100089
    摘要: 固定化离子液体是将离子液体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键合等方法与固载材料结合而成,不仅保持了离子液体稳定性好、挥发性低、结构可优化等特点,还提高了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和重复利用性。固定化离子液体广泛应用于缩合、偶联及不对称合成等反应中。本文介绍了固定化离子液体的制备、固载材料的分类、结合方式及固定化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固定化离子液体     催化     有机合成    
    Application of Immobilized Ionic Liquids in Organic Syntheses
    Guo Xiaolong, Wang Luyao*, Li Lu, Zhang Bingse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The immobilized ionic liquid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onic liquid and support material, in which two distinct parts are connected by two different interaction forces, one is the physisorption of ionic liquids to the supporting surface, such as Vander Waals, hydrogen bonding etc, and the other is chemisorption of the ionic liquids to the surface, such as covalent bonding. The immobilized ionic liquid remains the main advantages of ionic liquid, and has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better reusability. This novel catalyst can be used in many organic reactions, such as condensation reaction, coupled reaction and asymmetric synthesi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variety of immobilized materials, interaction forces between support material and ionic liquid,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immobilized ionic liquids in organic synthesis as catalyst.
    Key words: Immobilized ionic liquids     Catalysis     Organic synthesis    

    离子液体(ionic liquid,IL),是指在室温或室温附近完全由阴、阳离子组成的液态有机盐。它的性质取决于阴、阳离子种类及取代基结构。与传统有机溶剂相比,IL具有热稳定性好、蒸汽压低、挥发性低、结构可优化、导电性能好等优点[1],可作为反应溶剂、模板剂及催化剂等在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2]。虽然IL优点众多,但在实际应用中用量大、粘度大、不利于传质传热、难回收、难降解、成本高等缺点,限制了它在工业合成中的大规模应用[3, 4]

    近年来,固定化IL(supported ionic liquids,SILs)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SILs是将IL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键合的方法固定在固体载体上。所以SILs至少由两部分组成:固载材料和分散其中的IL。从微观上看,IL在载体表面形成液体薄膜,催化反应就在液体薄膜上进行,催化效率高;从宏观上看,SILs催化的反应多为固液反应,反应完成后分离简便,所以SILs同时具备均相催化和非均相催化的特点。与自由态IL比较,SILs具有以下优点:1) 结构可调性增大,SILs既可以通过改变固载材料也可以通过改变IL的分子结构来优化IL的结构和性质;2) 催化效率提高,IL可通过在载体上形成液膜来增大比表面,增加与反应物接触面积[5],提高反应速度,减少催化剂用量,缩短反应时间,降低成本;3) 工业生产前景好,SILs催化剂分离纯化步骤简便、重复利用率高,在连续生产中潜力巨大。

    1 固载方法

    将IL固载到不同载体上,按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1) IL与固载材料之间通过非化学键力相结合,称为非键合固载(non-covalent support of ionic liquid);2)IL与固载材料之间通过共价键相结合,称为键合固载(covalent support of ionic liquid)。

    1.1 非键合SILs

    非键合SILs的制备主要可通过以下3种方法。

    1.1.1 初湿含浸法

    将IL(和催化剂等) 溶解在溶剂中,逐步滴入固载材料,混合物在真空条件下除去溶剂,就可得到具有催化功能的SILs。该方法操作简单、应用广泛,制备过程一般如图 1所示。

    图 1 初湿含浸法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incipient wetness impregnation

    1.1.2 冷冻干燥法

    冷冻干燥法广泛用于药物、生物制剂和食品工业[68]。可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将浸渍的样品迅速冰冻,减压条件下缓慢升温使溶剂挥发,最后升温彻底清除溶剂[9]。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使IL均匀分布在固载材料上,避免IL在固载材料局部浓度过高,分散不均匀。

    1.1.3 喷涂法

    喷涂法广泛应用于工业催化和气体纯化等方面。流动化床喷涂技术大大提高了SILs的生产效率,使SILs的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10]。该过程通过控制温度下惰性载气(氮气、氩气等) 推动固载材料微粒流动,将溶有催化剂和IL的溶液不断喷涂到固载材料上,溶剂迅速蒸发并被气流带走,使IL均匀分散在固载材料上。该方法可通过调节喷涂量控制IL(和催化剂) 的固载量。

    将IL固载使得其催化活性和效率明显提高且易回收和重复利用,但是由于IL和固载材料之间只是以简单的物理吸附等较弱的力相互作用,使得在反应中IL部分流失导致催化活性有所下降。

    1.2 键合SILs

    与以上3种物理吸附方式不同,该方法通过共价键将IL与固载材料键合。IL既可通过阳离子部分也可通过阴离子部分与固载材料键合。固载材料包括介孔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Sidhpuria等[11]将IL [Tmspim]HSO4(Tmspim=1-丙基(3-三乙氧基硅基)-3-甲基咪唑鎓) 与纳米硅材料的羟基反应,通过共价键制备得到SILs(见图 2)。它用于催化果糖脱水生成5-羟甲基呋喃甲醛(5-HMF) 时,效果良好。反应的转化率高达99.9%,且催化剂用甲醇洗涤干燥后可重复利用,使用7次后催化效率仅从99.9%降为96%,活性保持得很好。

    图 2 键合SILs的制备 Fig. 2 Preparation of covalent SILs

    2 固载材料分类

    用于制备SILs的材料多种多样,以下介绍其常用种类。

    2.1 无定形材料

    包括沸石、活性炭、氧化铝等,此类材料价廉易得、储量巨大、比表面积较大[12]。DeCastro等[13]将[Bmim]AlCl4(Bmim=1-丁基-3-甲基咪唑鎓) 与Al2O3通过物理吸附结合,催化苯类化合物的Friedel-Crafts 酰基化反应,转化率大于90%,反应选择性高达98%。但由于该IL与固载材料结合力弱、稳定性较差,反应过程中IL易流失,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较差。

    2.2 具有规则孔径的材料

    包括介孔材料MCM-41、MCM-48、SBA-15等,此类固载材料孔径固定、结构规则。

    Postamnia等[14]将SBA-15与咪唑盐类IL反应得到SILs [MPIm]Cl@SBA-15,制备过程如图 3所示。

    图 3 [MPIm]Cl@SBA-15的制备 Fig. 3 Preparation of supported ionic liquid [MPIm]Cl@SBA-15

    制得的[MPIm]Cl@SBA-15可用于Kabahnik Field反应(式1),反应条件温和,收率91%~96%,催化剂经简单洗涤、过滤、干燥后能重复利用,重复使用9次后反应收率88%~93%,活性无明显降低。

    (1)

    2.3 磁性材料

    磁性催化剂是一种具有磁响应特征的催化剂,可在外界磁场作用下进行快速分离收集,IL与磁性材料结合后,不仅不影响催化剂的催化特性和稳定性,反而可以有效防止其团聚,还可以通过外加磁场来调节微观结构,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酶催化反应等研究领域 [1522]。近年来,磁性纳米颗粒尤其是超顺磁纳米颗粒(如Fe3O4等) 的独特性质及对其研究的深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Zhang等[23] 将制得的超顺磁纳米材料Fe3O4与原硅酸乙酯(TEOS) 反应再与咪唑硫酸氢盐IL在乙醇中回流得到磁性SILs (图 4)。

    图 4 磁性SILs AIL@MNP的制备 Fig. 4 Preparation of supported ionic liquid AIL@MNP

    将该催化剂用于5,5-二甲基-1,3-环已二酮、芳香醛、2-萘酚三组分合成苯并呫吨酮类化合物的反应(式2),由于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在反应体系中呈现类似均相的特点,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

    (2)

    研究表明,AIL@MNP仍具有磁性纳米颗粒核/壳结构,同时酸性IL的负载量很高。反应产率高达94%,反应完成后,通过外磁场将催化剂回收,经洗涤干燥可重复利用,循环使用6次反应收率从94%到89%,活性没有明显降低。

    Sadeghzadeh等[24]合成了一种磁性SILs,将磁性FeNi3与TEOS反应20h得到磁性纳米硅微粒(MNPs),该磁性硅微粒与氯磺酸反应24h后,在N2保护下,以CH2Cl2为溶剂,与乙醇胺反应得到磁性SILs(图 5)。

    图 5 FeNi3-ILs MNPs的合成示意图 Fig. 5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synthesis for FeNi3-ILs MNPs

    该磁性催化剂可用于药物中间体1,3-噻唑烷-4-酮的合成(式3)。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用量少,产率86%~93%反应完成后只需用磁铁将催化剂吸出,洗涤干燥后就可重复利用。

    (3)

    2.4 高分子材料

    包括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Merrifield树脂、纤维素、壳聚糖等。将IL与有机高分子材料通过共价键键合,可得到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催化剂。高分子材料分子结构多种多样,为SILs的结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根据离子中心种类和位置不同可分为3类:聚阳离子型(图 6ab),阳离子通过共价键与高分子材料相连;聚阴离子型(图 6cd),阴离子通过共价键与高分子材料相连;内盐型(图 6e),阳离子和阴离子都通过共价键与高分子材料相连[25, 26]

    图 6 聚合物固载IL分类 Fig. 6 The classfication of SILLPs

    固定化离子液状聚合物(SILLPs) 是将离子液状部分(如咪唑盐,吡啶盐等) 通过共价键连接到如聚合物一类材料上,但仍表现出IL的性质,可以称之为“固态离子溶剂”,并且有效避免了IL的流失,回收和重复利用活性保持的非常好[27]

    Shinde等[28]将聚苯乙烯和咪唑类IL反应得到一种SILLPs [him-tOH][OMs](图 7)。

    图 7 聚苯乙烯固载的IL的制备 Fig. 7 Preparation of polymer-supported ionic liquid

    该SILs催化剂适用于亲核取代反应,在氟的亲核取代(式4) 中表现出了非常好的催化活性。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用量少(1.7mmol/g),反应产率为98%,催化剂经简单过滤、清洗、干燥后就能重复利用,4次使用后产率仍达96%。

    (4)

    壳聚糖(CS) 具有生物相溶性好、易生物降解、无毒、吸附性好等特点,尤其是其结构规则有序,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修饰,作为催化剂载体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9, 30]

    Sun等[31]将CS和咪唑盐反应得到SILs CS[EMIm]X (X=Cl,Br)(图 8)。

    图 8 壳聚糖固载IL的制备 Fig. 8 Synthesized CS-EMImX (X=Cl,Br) catalysts

    得到的CS[EMIm]X用于催化环氧化合物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环状碳酸酯(式5),结果表明CS上的羟基和叔氮对催化活性有明显提升作用。反应产率高达94%~99%,催化剂用量少,仅为1(mmol)%,催化剂经简单过滤洗涤后就能重复利用,5次重复利用后产率仅从96%降到94%,催化活性基本不变。

    (5)

    其他材料如碳纳米纤维[32]、薄膜[33]等也可作为IL的固载材料。

    3 反应类型
    3.1 Suzuki反应

    Suzuki反应是有机合成中一类重要反应,该反应在以Pd为催化剂时,实现芳环的偶联(式6)。催化过程中Pd的损耗大、能耗高、成本贵,限制了Suzuki反应的应用。

    (6)

    Movahed等[34]N-杂环卡宾钯复合物通过共价键与氧化石墨烯(GO) 连接,制得SILs NHC-Pd/GO-IL(式7),催化剂合成过程如图 9所示。

    (7)

    图 9 NHC-Pd/GO-IL的合成 Fig. 9 The synthesis of NHC-Pd/GO-IL

    制得的NHC-Pd/GO-IL,其IL和GO中的富氧基团能有效阻止Pd聚集,提高了催化Suzuki反应(式6) 的效率,反应条件也更加温和,反应产率为98%,催化剂经简单洗涤干燥就可重复使用,5次重复利用后产率仍可达到90%。

    鉴于SILLPs的诸多优点,Jiao等[35]将咪唑盐IL与二乙烯基苯(DVB) 聚合然后经离子交换形成钯负载的SILLPs P(DVB-NDIIL)-Pd(图 10)。

    图 10 Pd负载的SILLPs的合成 Fig. 10 Synthesis of SILLPs immobilized Pd nanoparticles

    将其用于羰基化的Suzuki反应(式8) 得到了很好的结果,聚合物部分对钯的活性保持有重要作用,催化剂用量少,催化产率为85%,作者对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苯系物进行了实验,都取得了理想结果,催化剂经离心分离洗涤干燥后可重复利用,经5次重复利用后催化产率仅从85%降到79%,催化活性没有明显降低。

    (8)

    3.2 重氮化卤化反应

    Isaad[36]将Fe3O4N-(3-三乙氧基硅烷基丙基)-2-吡咯烷酮通过共价键连接,合成了一种新型的SILs催化剂(图 11)。

    图 11 固定化IL Fe3O4@SILnP的合成步骤 Fig. 11 Different stypes for synthesis of Fe3O4@SILnP

    将其用于苯胺的重氮化-卤化反应(式9) 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反应无需溶剂,催化剂用量少,催化产率可达83%,反应完全后,催化剂经磁铁吸出,简单洗涤干燥后可重复使用,6次后的催化活性无明显降低,产率仍可达78%。

    (9)

    3.3 缩合反应

    Rostamizadeh等[37]将双酸体系IL和磁性纳米硅微粒α-Fe2O3-MCM-41在乙醇中回流制得SILs α-Fe2O3-MCM-41-DAIL(图 12)。

    图 12 固定化ILα-Fe2O3-MCM-41-DAIL的制备 Fig. 12 Preparation of supported ionic liquid α-Fe2O3-MCM-41-DAIL

    该催化剂克服了传统强酸催化剂腐蚀设备、后处理复杂等缺点,可用于药物中间体嘧啶并[4,5-d]嘧啶类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式10)。IL中的磺酸基和硫酸氢根可与磁性介孔材料通过氢键相互作用,有利于反应物在此处富集,使浓度增大,反应速度加快。催化效率高、催化剂用量少,反应产率可达97%。反应完全后,催化剂只需用磁铁吸出,洗涤干燥就能重复利用,6次的重复使用后,催化产率仍可达到89%。

    (10)

    Khalafi-Nezhad等[38]将磁性纳米硅材料与咪唑类IL通过共价键结合,得到磁性SILs MSAIL(图 13)。

    图 13 MSAIL的合成步骤 Fig. 13 Different stypes for synthesis of MSAIL

    该催化剂一端带有疏水基团,能够富集反应物,增加反应物浓度,加快了反应速度。催化剂可用于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式11)。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温和、催化效率高,产率可达89%。反应完成后只需用磁铁将催化剂吸出,洗涤干燥后就能重复利用,经过5次重复使用后,产率保持,可达87%。

    (11)

    Rostamnia等[39]将得到的SILs [MPIm]Cl@SBA-15(图 3) 和硫酸经离子交换柱反应后得到酸性催化剂[MPIm][HSO4]@SBA-15,可用于催化Knoevenagel-Michael环化反应(式12),反应在45℃水溶液中就可进行,条件温和、污染小、催化效率高,产率可达94%,催化剂易回收,重复使用7次后,催化产率仍可保持在93%。

    (12)

    Pourjavadi等[40]将IL [VSim][HSO4]和偶联剂[BVD]经AIBN引发固载到磁性纳米材料上得到SILs Fe3O4@PIL(图 14)。将其用于醛类化合物的乙酰化及其逆反应(式13) 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催化效率高、催化剂用量少,反应条件温和,反应产率可达98%。反应完全后,催化剂只需用磁铁吸出,经洗涤干燥就能重复利用,10次的重复使用后,催化效率几乎没有变化。而且,它具有很好的化学选择性,其只催化醛类化合物的反应而对酮类化合物几乎没有作用。

    图 14 Fe3O4@PIL的合成 Fig. 14 Preparation of supported ionic liquid Fe3O4@PIL

    (13)

    3.4 不对称合成

    SILs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几年的发展令人瞩目。

    Li等[41]将硅胶和对三氯硅基苄氯在甲苯中回流,然后与手性吡咯烷类化合物反应得到硅胶固载的手性SILs(图 15)。将其用于硝基苯乙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式14) 中,反应不需要溶剂,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立体选择性好、重复利用性好,催化效率和选择性都非常好,产率为91%,非对映立体选择性(syn/anti) 为99 ∶1,对映立体选择性即ee值为99%。催化剂经简单过滤洗涤干燥后就可重复利用,重复利用6次后催化产率降到85%,syn/anti为97∶3,ee值仍为98%,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均没有明显降低。

    图 15 硅胶固载手性IL的合成 Fig. 15 Synthesis of silica gel supported chiral ionic liquid

    (14)

    Zhang等[42]将聚偏氯乙烯(PVDC) 和4-二甲基氨基吡啶反应得到SILs(图 16)。将其和L-脯氨酸用于不对称的羟醛缩合反应(式15),形成新的C—C键。 催化剂用量少,仅0.2(mmol)%、催化效率高、立体选择性好,反应的分离产率为99%,非对映立体选择性syn/anti为6∶94,对映立体选择性ee值为98%。催化剂重复利用6次后产率仍为99%,syn/anti降为11∶89,反式ee值仍为98%,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无明显变化。

    图 16 PVDC固载的IL的合成 Fig. 16 Synthesis of PVDC supported chiral ionic liquid

    (15)

    5 展望

    本文介绍了SILs的固载方法,固载材料及催化有机反应的研究进展。SILs是将IL和固载材料通过物理吸附或共价键结合形成的,既能保留IL的优点,又能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催化效率。SILs易回收、易分离、重复使用性高,在催化合成、工业生产、气体吸附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SILs高效低毒,绿色环保,必将成为是催化合成研究的新热点。

    参考文献
    [1] T Welton. Chem. Rev. , 1999, 99 : 2071-2083 DOI:10.1021/cr980032t
    [2] 于佳音, 于洪峰. 科技资讯 , 2010, 25 : 8
    [3] A C Cole, J L Jensen, I Ntai, et al. J. Am. Chem. Soc. , 2002, 124 : 5962-5963 DOI:10.1021/ja026290w
    [4] N Yan, Y Yuan, R Dykema,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 2010, 49 (32) : 5549-5553 DOI:10.1002/anie.201001531
    [5] W Wardencki, J Curyło, J Namies'nik. J. Biochem. Bioph. Methods , 2007, 70 (2) : 275-288 DOI:10.1016/j.jbbm.2006.07.004
    [6] P Matejtschuk, K Malik, C Duru, et al. Am. Pharm. Rev. , 2009, 12 : 12-18
    [7] X Duan, M Zhang, A S Mujumdar, et al. Drying Technol. , 2010, 28 : 444-453 DOI:10.1080/07373931003609666
    [8] J J Schwegman. Innov. Pharm. Technol. , 2009, 29 : 72-74
    [9] L A Gatlin, T Auffret, E Y Shalaev, et al. Drugs Pharm. Sci. , 2008, 175 : 177-195
    [10] S Werner, N Szesni, M Kaiser, et al. Chem. Eng. Technol. , 2012, 35 (11) : 1962-1967 DOI:10.1002/ceat.v35.11
    [11] K B Sidhpuri, A L Daniel-da-Silva, T Trindade, et al. Green Chem. , 2011, 13 (2) : 340-349 DOI:10.1039/c0gc00690d
    [12] 彭长宏, 余芳, 程晓苏.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1, 34 (9) : 114-118
    [13] C DeCastro, E Sauvage, M H Valkenberg, et al. J. Catal. , 2000, 196 (1) : 86-94 DOI:10.1006/jcat.2000.3004
    [14] S Rostamnia, H C Xin. J. Mol. Liq. , 2014, 195 : 30-34 DOI:10.1016/j.molliq.2014.01.031
    [15] V Polshettiwar, R Luque, A Fihri, et al. Chem. Rev. , 2011, 111 (5) : 3036-3075 DOI:10.1021/cr100230z
    [16] S Shylesh, V Schuenemann, W R Thiel. Angew. Chem. Int. Ed. , 2010, 49 (20) : 3428-3459 DOI:10.1002/anie.200905684
    [17] J Deng, L P Mo, F Y Zhao, et al. Green Chem. , 2011, 13 (9) : 2576-2584 DOI:10.1039/c1gc15470b
    [18] P H Li, B L Li, Z M An, et al. Adv. Synth. Catal. , 2013, 355 (14-15) : 2952-2959 DOI:10.1002/adsc.v355.14/15
    [19] F P Ma, P H Li, B L Li, et al. Appl. Catal. A:Gen. , 2013, 457 : 34-41 DOI:10.1016/j.apcata.2013.03.005
    [20] Y Li, J S Wu, D W Qi, et al. Chem. Commun. , 2008, 5 : 564-566
    [21] M Zhang, Y P Wu, X Z Feng, et al. J. Mater. Chem. , 2010, 20 (28) : 5835-5842 DOI:10.1039/b925137e
    [22] J L Lyon, D A Fleming, M B Stone, et al. Nano Lett. , 2004, 4 (4) : 719-723 DOI:10.1021/nl035253f
    [23] Q Zhang, H Su, J Luo. Green Chem. , 2012, 14 : 201-208 DOI:10.1039/C1GC16031A
    [24] S M Sadeghzadeh, F Daneshfar. J. Mol. Liq. , 2014, 199 : 440-444 DOI:10.1016/j.molliq.2014.07.039
    [25] J B Tang, H D Tang, W L Sun, et al. J. Polym. Sci. Part A:Polym. Chem. , 2005, 43 : 5477-5489 DOI:10.1002/(ISSN)1099-0518
    [26] J Y Yuan, M Antonietti. Polymer , 2011, 52 (7) : 1469-1482 DOI:10.1016/j.polymer.2011.01.043
    [27] V Sans, N Karbass, M I Burguete, et al. Chem.Eur. J. , 2011, 17 : 1894-1906 DOI:10.1002/chem.201001873
    [28] S S Shinde, S N Patil. Org. Biomol. Chem. , 2014, 12 (45) : 9264-9271 DOI:10.1039/C4OB01781A
    [29] M Chtchigrovsky, A Primo, P Gonzalez,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 2009, 48 : 5916-5920 DOI:10.1002/anie.v48:32
    [30] A Ricci, L Bernardi, C Gioia, et al. Chem. Commun. , 2010, 46 : 6288-6290 DOI:10.1039/c0cc01502d
    [31] J Sun, J Q Wang, W G Cheng, et al. Green Chem. , 2012, 14 (3) : 654-660 DOI:10.1039/c2gc16335g
    [32] M Ruta, I Yuranov, P J Dyson. J. Catal. , 2007, 247 (2) : 269-276 DOI:10.1016/j.jcat.2007.02.012
    [33] L J Lozanoa, C Godínez, A P de los Ríos, et al. J. Membr. Sci. , 2011, 376 (1-2) : 1-14 DOI:10.1016/j.memsci.2011.03.036
    [34] S K Movahed, R Esmatpoursalmani, A Bazgir. RSC Adv. , 2014, 49 (28) : 14586-14591
    [35] N M Jiao, Y Wang, et al. RSC Adv. , 2015, 5 (34) : 26913-26922 DOI:10.1039/C5RA00443H
    [36] J Isaad. RSC Adv. , 2014, 4 (90) : 49333-49341 DOI:10.1039/C4RA05705H
    [37] S Rostamizadeh, M Nojavan, R Aryan, et al. Catal. Lett. , 2014, 144 (10) : 1772-1783 DOI:10.1007/s10562-014-1330-5
    [38] A Khalafi-Nezhad, S Mohammadi. ACS Comb. Sci. , 2013, 15 (9) : 512-518 DOI:10.1021/co400080z
    [39] S Rostamnia, A Hassankhani, H G Hossieni, et al. J. Mol. Catal. A:Chem. , 2014, 395 : 463-469 DOI:10.1016/j.molcata.2014.09.017
    [40] A Pourjavadi, S H Hosseini, M Doulabi, et al. ACS Catal. , 2012, 2 (6) : 1259-1266 DOI:10.1021/cs300140j
    [41] P H Li, L Wang, Y C Zhang, et al. Tetrahedron , 2008, 64 (32) : 7633-7638 DOI:10.1016/j.tet.2008.05.039
    [42] X Zhang, W S Zhao, C K Qu, et al. Tetrahed.:Asym. , 2012, 23 (6-7) : 68-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