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   2016, Vol. 37 Issue(15): 13-17   PDF    
微反应在化学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评定中的应用
裴波, 莽奇, 季春阳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来,并提出了相应的评定建议,但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客观的评定方式。人们内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受到有效刺激时,可以通过外显的微反应表达出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微反应来评定第3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运用微反应评定时,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综合分析的能力和“一心二用”的能力,且按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评定4个步骤进行。
关键词微反应     化学课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评定    
Application of Micro-Expression in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ffections-Attitudes-Values in Chemistry Classroom
PEI Bo, MANG Qi, JI Chun-Ya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Abstract: Se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Curriculum Standard put forward that affections, attitudes and values were an important teaching goal as the third dimensional goal, and als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but not had a specific, objective evaluation methods. Affections, attitudes and values in people's hearts could be expressed by micro-expression after being effectively stimulated.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chemistry, teachers could use the micro-expression to evaluat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third dimensional goal. In the use of micro-expression evaluation, it required that teachers should have abilities of the sharp observati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doing two things at one time, and it also required that teachers should adopt four steps including determining the purpose of observation, making observation records, observing and recording, evaluation.
Key Words: micro-expression     chemistry class     affection, attitude and value     teaching evaluation    

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都明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成为了中学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化学教师都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但是,化学教师的教育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要求,并没有一个适当的评价方法。现行的评价方式多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这2种方法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评价结果不具有客观性,而采用微反应法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从对微反应的介绍、运用微反应对化学教师的能力要求以及微反应在化学课堂评定中的实施步骤3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微反应

“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它是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1]4。微反应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 大家耳熟能详的“微表情”,属于“面孔微反应”;(2) 除了表情以外的,其他能够映射心理状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小动作”,可以别扭地称为“微动作”,属于“身体微反应”;(3) 语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声音特征,称为“微语义”,属于“语言微反应”[1]5-6。这是广义的“微反应”。狭义的“微反应”主要包括“微表情”和“微动作”。本文所观察、探讨的是狭义的“微反应”。

依据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第3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表述为以下5点:

“(1)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2)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3)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4)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5)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据此,可以发现有一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对于化学课堂最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体验,因此这部分可以通过学生明显的外部反应来进行评定,如第1条“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第2条“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等;还有一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埋藏在学生的心中,是学生内心深处最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体验,因此这部分难于通过学生明显的外部反应去进行评定,如第4条“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第5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当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教师的教学(教育)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刺激,学生就会在瞬间表现出不受思维控制的真实反应即微反应,因此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微反应法来进行评定。

2 对化学教师的能力要求

在实施微反应评定化学课堂第3维目标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微反应很难被捕捉到,为了准确地评价,化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2.1 敏锐的观察力

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学科,而有些物质的化学变化是瞬间完成的,为了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这些化学变化,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而微反应因为“微”,同样需要化学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微反应之所以叫微反应,一是因为其动作幅度小,二是因为其持续时间短,其持续时间不超过1/5 s。此外,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表现出微反应的同时,也会下意识地隐藏自己的微反应,这就会导致人们的面部行为与动作行为呈现出的含义不一致。因此,想要确切地了解学生化学第3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微反应,并且准确地记录下来。也就是说,化学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2.2 综合分析的能力

化学是归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当化学教师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时,有时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综合分析的能力。而学生的微反应也不是单一出现的,是复合的,同样需要化学教师运用自己综合分析的能力对学生的微反应进行整理,并辅助以学生的家庭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对学生的化学第3维目标的达成程度进行评定。

2.3 “一心二用”的能力

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任务是要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世界的组成、变化及其规律,这个任务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除此基本任务外,化学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换句话说,化学教师还需要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第3维目标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第3维目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记录学生表现出来的微反应,并进行瞬时评价,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具有“一心二用”的能力。

3 实施步骤

微反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概况为4个步骤:确定观察的目的,制定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和评定。下面以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这一节为例具体详述以下4个步骤:

3.1 确定观察的目的

一般的行为分析法是依据行为分析含义,先出现行为,然后再分析。但因为化学教师要“一心二用”,为了更加便捷地达到评定的目的,微反应法在化学课堂第3维目标中的评定是反其道而行之,即微反应法要依据观察目的,去预计学生可能的行为,通过观察是否达到预计的行为,来进行评定分析。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和化学实验内容,结合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对第3维目标的表述,确定第3维目标的内容,确定观察的目的。

3.2 制订观察记录表

制订观察记录表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2.1 确定表格项目

狭义的“微反应”包括“微表情”(即面部行为)和“微动作”(即动作行为)2部分。另外,在分析评定时,需要知道面部行为和动作行为具体代表的是什么含义以及出现这些行为的次数。此外,为了便于观察,还可以把代表积极情绪的微反应与代表消极情绪的微反应区分开。基于以上几点,可以得出评定化学第3维目标的观察记录表应该包括5项内容,即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面部行为、动作行为、含义及次数。

3.2.2 列出符合目标的含义

中学化学第3维目标的前2条主要描述的是学生愿意学习化学,愿意参与化学实践,依据这2点,可以找出符合观察目的的含义为迫不及待、高度自信、愿意聆听、愉悦、喜欢、感兴趣、拒绝、焦虑等。中学化学第3维目标的后3条主要描述的是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依据这3点,可以找出符合观察目的的含义为赞同、愿意聆听、喜欢、感兴趣、拒绝、不同意见、厌烦、厌恶等。

3.2.3 找出符合含义的行为

通过这些含义,依据微反应等的相关研究可以找出与之相符的行为,这些行为就是化学教师应当观察的目标行为。为了便于观察评定,应把具有相同含义的行为放在一起,并且把代表积极情绪的行为与代表消极情绪的行为区分开。根据以上内容,制出的观察记录表见表 1

3.3 观察记录

教师进行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化学第3维目标教育时,学生会依据教育内容做出相应的微反应,教师通过自身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到后,就要依据学生的微动作找出与表中相符的微动作,并在次数一栏上以画“正”字的方式(其他方式也可以)记录下来。

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因此,为了便于观察,化学教师可采用分批观察的方法,即每次上课时,重点地观察某几位同学。

表 1 观察记录表 Table 1 Observation record sheet

化学第3维目标虽然会因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化学实验内容而使其具体表述不同,但化学第3维目标的核心是相同的。因此,虽然是分批观察,但是并不能影响第3维目标评定的公平性。

3.4 评定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表现,评定可以分为化学课堂上的瞬时评价和化学课堂下的整体评价。

3.4.1 瞬时评价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微反应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当学生受到具体的有效刺激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瞬时所表现出来的微反应来评定学生是否达到了化学第3维目标。也就是说,教师能够评定学生具体某一方面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当学生表现出了赞同、迫不及待、高度自信、愿意聆听、愉悦、喜欢、感兴趣等代表积极情绪含义的行为时,便可以评定学生具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也就是达到了化学第3维目标。反之,如果学生表现出拒绝、不同意见、厌烦、厌恶、焦虑等代表消极情绪含义的行为时,就可以评定学生没能够达到化学第3维目标。

3.4.2 整体评价

在化学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所记录的观察记录表对学生的第3维目标做一个整体地评定。课堂下,教师主要是选用次数来评定学生是否达到了化学第3维目标。虽然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学公式来具体地评定,但是当学生大部分的行为所代表的含义是积极的、正面的,便可以评定学生达到了化学第3维目标。反之,学生的大部分行为是消极的、负面的,则评定学生没能够达到化学第3维目标。

3.5 案例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这一节的第3维目标可以表述成: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价值。2.体验化学实验,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3]

那么,“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这一节的观察目的就是化学教师通过观察确定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否有安全意识,是否愿意学习化学。

符合“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这一节的观察目的的含义有迫不及待、愿意聆听、愉悦、喜欢、感兴趣、拒绝、不同意见、厌烦、厌恶等。

结合教学过程,制出的观察记录表见表 2

表 2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观察记录表 Table 2 Observation record sheet of basic methods of chemical experiments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依据这张表对学生进行化学第3维目标的评定。当教师在讲解实验安全与实验操作时,学生的行为代表的含义更多的是积极的,就代表学生愿意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能够树立安全意识;当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的行为代表的含义更多的是积极的,就表明学生愿意体验化学实验,有学习化学的热情。若学生在这2大教育过程中,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说明学生达到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这一节的第3维目标;若只在某一部分的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行为,说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欠缺,只达到了这节课部分的三维目标;若在这2大教育过程中,都表现出消极的行为,说明学生没能够达到这节课的第3维目标。

4 评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更加准确地评定化学课堂第3维目标,在评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观察的全面性

在观察时,学生有时为了迷惑或者欺骗化学教师,便会隐藏自己的真实行为。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他们不能很好地隐藏自己的行为,从而出现了动作行为与面部行为所呈现出的含义不一致或左右两边脸所表现出的面部行为不对称的情况。在动作行为与面部行为所呈现出的含义不一致的情况下,化学教师应当以动作行为为准,“手的动作和姿势是更为有用的线索,因为他会很少意识到它们,而且通常也不存在任何会减弱手势表达的社会行为准则”[3]。在左右两边脸所表现出的面部行为不对称的情况下,化学教师应当以左边脸为准,“在左脑的控制下,人的右边脸则更多受到社会的影响而更加容易隐藏真实的情感”[4]

4.2 评定的客观性

在化学课堂上,学生的微反应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的教师来说,要做到准确地评定是十分困难的。为了达到评定的客观性,就要求教师在业余时间里,不断地学习微反应,并且通过微反应的练习软件不断地练习。化学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在练习中发现不足,再去学习,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微反应,并且在化学课堂第3维目标的评定中准确地应用微反应。

4.3 评定的真实性

在化学课堂第3维目标的评定中,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没有受到有效刺激从而不能表现出相应的微反应。为了保证化学课堂第3维目标评定的真实性,化学教师需要再对学生的微反应进行评定,并且借助访谈法、问卷法等其他评定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准确地评定。

4.4 评定的持久性

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需要教师长久地渗透和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是化学课堂第3维目标的一部分。因此,鉴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长久性,就要求化学教师要做到评定的持久性。化学教师只有做到了评定的持久性,才能够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才能够准确地、真实地评定学生是否达到化学课堂第3维目标。

5 总结

目前,用微反应法评定化学课堂第3维目标只是笔者初步提出的,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仍需深入研究。但是微反应是一类人们不能用“想”来控制的反应,因此它能较为准确地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绪。在化学课堂第3维目标的评定中,微反应法比其他方法更能够准确地探测学生心中隐藏的情绪。虽然微反应法对化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但是教师作为社会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已经无意识地积累了一定的读取微反应的经验,只要稍加练习便可以初步地评定化学课堂第3维目标。

参考文献
[1] 姜振宇. 微反应.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
[3] 德斯蒙德·莫里斯.肢体行为:人体动作与姿势面面观.刘文荣,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49
[4] 黄玉琛, 曹枭. 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