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赵永椿

引用本文: 赵永椿. 序言[J]. 燃料化学学报, 2020, 48(12): 1-2. shu

序言

    作者简介: 赵永椿,1982年2月生,湖北荆州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前沿青年团队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燃煤低碳利用与重金属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筹)主任。主要从事燃煤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环保专委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委会委员,《燃料化学学报》青年编委,《洁净煤技术》中青年专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973”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与国家能源、东方电气等央企合作紧密。曾获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9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SCI他引总计2400余次,H指数33。合作出版英文专著1部《Emission and Control of Trace Elements from Coal-derived Gas Streams》(Elsevier)、中文专著2部《煤燃烧汞的排放及控制》、《燃煤烟气非碳基吸附剂脱汞原理》;英文专著章节5章;

English

  • 中国的资源特点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必将长期存在。燃煤电站常规污染物(SO2、NOx、粉尘)排放已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汞、砷、硒、铅等重金属的排放正逐渐成为本领域新的研究热点。目前,中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燃煤排放的重金属总量大、毒性强,欧美等国已有排放控制标准,中国仅针对汞排放设置限值,缺乏砷、硒、铅等重金属的控制标准。特别是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在全球生效后的新形势下,无论是国家排放标准的制订和修订、重金属防治技术的研发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挑战。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清华大学主持了燃煤污染防治领域的首个973项目(1999年),在中国率先开展“痕量重金属的排放和抑制”的研究,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早承担基金委创新群体“燃煤排放物生成、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且获得滚动支持,此后陆续主持了多个重金属相关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2018年依托华中科技大学获批组建国家环境保护燃煤低碳利用与重金属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在中国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性、燃煤电厂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和排放规律,混配煤、炉内矿物调控、尾部湍流强化及化学团聚等重金属排放控制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2020年7月,在武汉结束新冠疫情战役的初期,在世界各国同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环境保护燃煤低碳利用与重金属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联合主办了“2020燃煤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研讨会”,线上线下近400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为进一步促进燃煤重金属污染控制领域的学术交流,在《燃料化学学报》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下,共同组织了“燃煤重金属污染控制”专刊,希望梳理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前沿进展,汇聚凝练关键科学难题,推动中国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的快速发展。

    本专刊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收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燃煤过程中砷、硒、铅等重金属的控制技术”(项目负责人:姚洪教授)项目团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下卷主要收录汞等其他重金属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本专刊征稿、审稿历时近半年的时间,恰逢武汉在新冠疫情结束后复苏的初始阶段,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江南大学、昆士兰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国内外专家同仁的大力支持,值此正式刊出之际,我代表编辑部感谢各位专家踊跃投稿!特别感谢各位同行专家快速认真客观细致的审稿!希望通过本专刊的出版,进一步促进燃煤重金属污染与控制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煤电等行业重金属排放标准的制订和控制技术的应用,巩固中国煤炭清洁利用的国际领先地位。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3
  • 文章访问数:  669
  • HTML全文浏览量:  156
文章相关
  • 发布日期:  2020-12-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