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学家——张泽垚

白欣 董鑫

引用本文: 白欣, 董鑫.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学家——张泽垚[J]. 化学通报, 2020, 83(9): 856-863. shu
Citation:  Bai Xin, Dong Xin. Chinese Modern Industrial Chemist Zhang Zeyao[J]. Chemistry, 2020, 83(9): 856-863. shu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学家——张泽垚

    通讯作者: 白欣  男, 博士, 教授。E-mail:baixin@tsinghua.org.cn
摘要: 张泽垚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学家。20世纪初他留美回国后投身于中国化工教育事业与国家工业化建设事业,对国立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私立江南大学与华东化工学院化工系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且他面向社会开展化工普及工作,促进了我国陶瓷学会的建立与发展。2020年是张泽垚逝世50周年,特撰文纪念他。对张泽垚生平的梳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现代化工教育发展历程。

English

  • 民国初期, 早期海外学习留学生群体学成回国, 把西方科学文化带到了中国, 正是通过他们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 才有中国近代科学事业开始了早期蓬勃发展。这些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化学建设方面克服了各种困难, 而且在化工领域中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并且对中国化学会的建立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化学家张泽垚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是张泽垚逝世50周年, 通过文献梳理, 至今对张泽垚系统纪念的文章还几乎不见, 这应当是个遗憾。本文对张泽垚的生平简历、科学成就及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纪念张泽垚对中国近代化工学界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通过对张泽垚生平经历的研究相信也会对中国近现代化工学史以及化学教育史具有一定的意义。

    图 1

    图 1.  张泽垚的照片

    (采自: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编. 履痕华理往事辑要.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353. )

    张泽垚, 1894生于江西鄱阳。他自幼天资聪颖, 勤奋好学, 为他以后的学术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少年的张泽垚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化学系, 在大学期间表现杰出, 是系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张泽垚于1916年7月顺利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理科院, 以化学门甲等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 北大毕业后的张泽垚深知当时国内缺乏师资与科技人才, 受当时北洋政府教育部“再求外国高深之学术, 促进本国之文明, 启发社会之知识”留学宗旨的号召, 同年通过官费留学考试, 考试分两场, 第一场在本省进行, 考国文和外国文; 第二场由教育部统一在京举行, 考国文、外国文、调验成绩、口试[1], 继而张泽垚以合格成绩录取为官费留美学生, 而这一时期的留美生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 因而外文扎实、基础很好, 是不需预备就可进入美国高校学习的。张泽垚在赴美留学期间克服环境改变面临的不适, 坚持刻苦学习, 得到国外师生的广泛认可, 其论文受到国外学校广泛的赞誉, 民国十年留美毕生监督处曾以“江西学生张泽垚, 前在阿哈阿大毕得有博士毕位, 迭据该校教员函称, 该生成绩异常佳美, 且其博士论文之优, 为该校数年来所仅见, 合校人士, 威器重之”[2]等语呈请教育部给予其褒奖, 可见张泽垚的表现在同期留学生中也是出类拔萃的。1918年张泽垚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硕士学位, 1921年再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工业化学博士学位, 同年学成回国。

    1921年留美回国的张泽垚也怀有为国家工业建设做贡献的理想, 去北洋政府谋职, 同年6月3日内务部委派张泽垚在卫生司办事[3]。9月3日, 内务部委任张泽垚为技士, 工作是接受长官命令掌管技术事宜。内务部管辖事务包括:地方行政, 选举, 赈恤, 救济, 慈善, 感化, 人户, 土地, 警察, 著作出版, 土木工程, 礼俗, 宗教及卫生事物, 并监督所辖官署和地方长官[4]。1924年10月11日, 内务部任命技士张泽垚兼充游民习艺所所长[5], 其所属于慈善公益组织负责解决城市流民、游民的问题。

    北洋政府时期, 张泽垚还曾在多所大学兼职任教。1924年, 蔡元培时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其招揽集中了很多学有所长的教授, 也充实了各系的课程设置, 张泽垚回到母校化学系兼职任教, 教授二年级的有机化学。同期化学系的教授还有王星拱、陈世璋、丁绪贤、张贻侗、程瀛章、赵廷炳、吴承洛等人[6]。张泽垚还同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等校教授。

    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为巩固其统治, 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财政经济政策和措施, 调查和任用了一批留美归国工业人才加入化工业建设, 中国近代化工业在这一时期曾获得了一个短暂的发展。同年9月19日, 张泽垚被任命为上海市特别市政府秘书[7]而离开北京, 辞去多所高校教授职务。

    1928年12月5日, 国民政府任命孙润晨、蒋可宗、张泽垚、侯毓汶为国民政府卫生部技正[8], 张泽垚任上海卫生试验所所长一职, 职责是对上海市早期的食品卫生进行有效监管, 进行化验食品、药品, 细菌检查与血清疫苗制造等工作。张泽垚上任不久叙写《化工品检验处三个月工作之回顾》[9]与《上海特别市卫生局试验所最近状况及整理计划(附表) 》[10]来计划试验所的相关工作安排, 而后不久拟定了两部针对试验所的专门规范性文件:《上海特别市政府卫生局卫生试验所办事细则》与《上海特别市政府卫生局卫生试验所规则》, 且不日获得批准, 其中主要涉及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定职位设置和职掌范围, 二是制定职员聘任程序, 三是制定所务会议召开程序, 完成了上海卫生试验所的建章立制工作[11]

    1930年6月23日国民政府令任命张泽垚、张可治为工商部的技正。同年工商部呈准单独筹设全国性的工业试验机构———中央工业试验所, 由张泽垚(任筹备主任)、徐善祥、吴承洛、张可治等人主持筹备工作[12]。1930年7月2日工商部任用技正张泽垚兼充本部中央工业试验所化学试验处主任, 1930年7月5日, 中央工业试验所正式宣告成立。同日, 工商部同意为据前筹备中央工业试验所事宜, 张泽垚呈请提升黄继祺、屠祥麟为技术助理员的提议。商得财政部同意, 将南京水西门旁废弃的金陵造币厂旧址作为该所厂址。同期张泽垚还曾参与编写《机制石灰厂计划书》[13], 列出了建造石灰厂的计划大纲与资本支配。中央工业试验所随即开展了工业科技的研究和试验工作, 其主要项目有酱油酿造的改良, 新式造纸技术、用酒精代汽油、用植物油代柴油、耐火材料、木材品质、活性炭及人造浮石、电镀及干电池的研究和试验。1930年12月工商部与农矿部合并为实业部, 工商部中央工业试验所奉令改为“实业部中央工业试验所”, 业务范围不变, 工作照常进行。1931年1月实业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接收完竣, 计有基地百余亩, 房屋90余间, 机械数百件, 物料千余种。1931年2月张泽垚主持购进大量设备, 如蒸煮机、糖化机、蒸馏器等机器, 成立酿造工厂[14]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1月把农矿、工商两部合并成实业部, 隶属于行政院, 掌管全国实业行政事务。该部下设参事厅, 技监厅, 林垦署, 及总务、农业、渔牧、工业、商业、矿业、劳工、合作八个司和统计办公室等机构。另辖有中央工业试验所、商品检验局、棉业试验场等附属机关。1931年5月2日至1935年8月12日张泽垚任职实业部的技正[15], 在天津商品检验局工作, 工作主要是检验肉类、棉花、粮食、皮毛、肥料、植物油等进出口商品, 取缔掺杂、掺伪, 增进国际贸易。

    1931年, 实业部顺应时代潮流, 以“讨论适合国情之各项工业标准, 使国内工业趋向合理化”[16]为宗旨, 成立工业标准委员会。同年12月16日, 实业部令张泽垚任工业标准委员会化学工业组常务委员, 经过协商选派专门委员224人, 以程振钧为主任, 吴承洛为总干事, 刘海萍、张可治、孔祥鹅、李崇典、张泽垚、刘荫弗等分任土木、机械、电气、染织、化学、矿冶等组的常务委员[17]。委员会开始筹备, 议定工作程序是从征集外国标准资料开始, 以翻译为主, 虽然业务开展的不多, 然而中国关心标准化的专家们还是做出了许多贡献, 给现代的中国标准工作打下了最早期的基础。

    1932年6月张泽垚参与第二次全国商品检验会议, 会议从6月21至25日为期5天, 此次会议因为侧重于根据过去三年办理检验的经验, 修订各项检验标准, 会前实业部曾派参事陈钟声, 技正张泽垚赴上海、武汉、天津、青海各局视察检政, 研究改进。第二次全国商品检验会议重要决议案有:“颁布商品检验法与商品检验局组织条例; 确定查验办法:各局对于检验合格货品以加盖标识为原则… …由部内外及各局技术专家会同组织商品检验技术委员会分组研究各项商品检验标准; 其他还有统一检验刊物, 增加检验商品等重要进出口商品检验行政法教程等获准实行的议案”[18]。第二次会议是侧重检验标准的划一, 并且进一步做出了许多具体规定, 这就是在颁布商品检验法规后, 得到了切实的实施并以商检法制为奉行和实施的准绳, 有力地证明了过去几年商品检验行政的努力和成效。

    张泽垚任职于天津商品检验局期间, 为食品检验工作需要, 还曾参与翻译多篇国外化工文献, 如1932年与沈友仁合译《用碘素養化法定蜂蜜内左旋糖右旋糖含量之研究》[19]; 1933年间张泽垚与董永庆合译了文献《气化法制造燐酸之现在情形及其将来之趋势》[20]、与王宗瑶合译《苏子油之碘价及折光指数》[21]、与文福田一起合译的《豆油—压榨情况对品质与产量之影响》[22]及《蛋品分析法》[23]; 1934年张泽垚与沈友仁合译《阿迈罗法由谷类制造工业酒精》[24]、与文福田一起合译了《胡蔴油加热变形时物理及化学性质之变异》[25]及《植物油类颜色之特性及去色方法》[26]

    1937年, “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爆发, 国民政府战时首部西迁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为适合抗战需要, 对下属各部进行一定的组织调整。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移向西南, 盐务总局也随之迁川, 先后驻于五通桥、重庆, 成了全国盐务管理的中心[27], 张泽垚也曾同期任职于重庆盐业研究所研究员。

    1938年, 张泽垚在重庆大学教授化学, 国立药专学院成立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迁到重庆, 因缺少教学设备与教师, 故在磁器口教育学院与沙坪坝重庆大学上课[28], 由于药专缺少师资, 就邀请张泽垚兼任国立药专学院的分析化学教授。

    1940年张泽垚出任江西省建设厅厅长一职。张泽垚面对当时江西的工业曾说: “本省实无大工业, 更不足以语重工业。所有各项轻工业, 不啻手工业而已”[29]。1940年9月江西省建设厅下设工业实验处成立, 张泽垚作为工业实验处处长。建设厅选址赣县西津路及水东乡下沙窝, 下分3组2室:化工组、机械组、电气组, 事务室与会计室, 主要研究江西原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业, 负责供应当地抗战所需军用品、人民日用必需品、建筑材料、金属材料等。办所宗旨为“研究本省原料之利用, 设计各种工作机、化工机械及各种工业应用之机械, 以促进本省工业的发展, 并渐趋于标准化”[30]。江西建设厅为省工业实验处还定制了以下职责, 如“利用本省资源, 研究各种工业之利用, 及各种工业实际问题; 协助本省各种工业之改善; 试验各种电机工程材料并设法仿制; 仿制并设计各种工业机械与电气机械”。张泽垚自工业实验所成立以来, 就上述职责积极筹划, 先以化学工业为核心, 兼及机械工业, 再谋充实机械工业, 而开始电气工业。

    江西省工业实验处自成立至1946年裁撤, 张泽垚曾带领该所先后组织编印《利用农业副产稻草以制优良纸浆法》、《战时几种染料代用品》、《书报废纸重新制纸法》等多种丛刊和书籍, 张泽垚还曾发表文章《工业实验为工业投资之向导》[31]提出抗战与建国并重, 倡导重视工业投资与工业发展, 使得国内物资自给自足去支持战时所需。张泽垚领导江西实验处就造纸、瓷业、制革、冶炼、机械制造等进行过多方面的科学试验[32], 研制生产了一批新产品, 如1942年张泽垚根据化学方法利用制造糖剩余的蔗渣制成纸张, 其韧性大, 色料鲜足, 可供上等印刷书写; 1943年, 张泽垚与专员梅金等人经过研究和实验, 成功地从矿石中提炼出泻盐、碳酸镁、氧化镁等物质, 不仅提高了矿石的纯度, 而且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1944年, 张泽垚利用植物提炼汽油与灯油各一种, 用于行驶汽车, 发动其易, 上坡自如, 试用汽油从江西赴广东, 往返一百余公里, 车行顺利, 毫无障碍, 灯油光亮及火力几经试验, 亦与美孚煤油无异。张泽垚带领江西省工业实验处所取得的成果为振兴江西经济、克服战时困难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张泽垚为了祖国教育事业发展及化工业人才的培养, 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大学教育, 受聘于荣德生在无锡新办的私立江南大学, 担任化学系教授。

    张泽垚担任化学工程系主任期间, 同系还有程瀛章、张震旦、朱勉鋆等多位教授。张泽垚其学识渊博, 办事热心负责, 深得同学们的爱戴。化工系的教授、讲师一般都要讲三、四门课, 还要带辅导、实验、实习、批改作业, 许多课程讲课全部用英语讲授。张泽垚对于课程按照教育部规定执行, 在实验与实践教学方面, 以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 通过扎实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丰富的教学实验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化工系的化学实验课程时间排得较多, 学生普遍对有机制品感兴趣, 张泽垚苦心筹划下, 化工系有普通化学实验室一大间, 可容一百四十人; 有机实验室二间, 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化学实验室各一间, 每间可容三十二至四十人; 其他尚有天平室、物品室、准备室等多间。

    1952年7月8日, 根据中央的指示, 决定创建华东化工学院。同年11月19日, 邵家麟、苏元复被任命为学校教务处副教务长, 张泽垚聘为无机物工业系主任。在张泽垚于华东化工学院任教期间, 为无机物工业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70年, 他永远离开了敬重他的学生和他执教多年的讲台, 病故于华东化工学院[33]。张泽垚先生的一生致力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化工专业的研究探讨, 与众多专家学者们不畏艰辛, 同甘共苦, 担负着青年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及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发展, 他治学严谨, 俭朴谦逊, 同学生教学相长, 值得人们尊重、敬仰。

    张泽垚在民国时期开始发表一些论文, 主要关注当时社会化工业中与民生相关的问题。如1924的所著的《中国药材之分析》[34]是在国人开始喜好西药便利故冷落中药的社会背景下用西方先进的化学方法分析常见中国药材的性质及功效, 体现了中药的价值; 1929年张泽垚发表文章《用豆乳哺婴孩之成绩》[35], 经过研究发现在婴孩从出生6周到8个月内可以由豆乳代替母乳或牛乳, 加上蔗糖、鱼肝油、橘汁、稀粥等食品为辅助品, 孩子仍然可以正常生长, 帮助当时国内缺乏母乳的婴孩寻求廉价牛乳代替品。

    抗战时期张泽垚任江西省工业实验处处长时开展了一些工业研究工作, 如研究用稻草、书报废纸, 蔗渣等制成各种纸张; 以甜薯制成高浓度酒精; 改善制革方法及试制鞣料; 农村机械的改善与设计; 煤气发生炉的设计等。他认识到当时我国石油的蕴藏量相当丰富, 品质也很优良, 但产区大部分远在西北, 运输较困难, 于是他想找到适当的代用品, 对汽油的增产节约发挥一定的作用, 他对液体燃料的研究从1933年即开始, 经过多年试验, 于1959年发表了论文《综合汽油与综合灯油的试验》, 记录他得到的科研成果。经过张泽垚的多次试验, 最终发明出以马尾松(俗名油松)为主要原料的综合汽油, 他提出“马尾松的适应性强, 易于成长”以及“马尾松分布地区广, 改良土壤的能力强, 易于扩大培植”这两处优点。张泽垚发现, 以马尾松炼得的松油为原料制成的“综合汽油”洁白无臭, 蒸馏范围、每单位容量能行里数、每小时能行里数、发动与上坡冲力都与真正汽油无异, 且提出松油的工业生产方法, 主要有松脂汽馏法及松油干馏法等, 其方式很简易, 故可作为比较适合的汽油代用品。张泽垚还曾试用松油行车, 见汽车出烟口烟多而内燃机内积炭易多; 用于照明时, 煤油灯罩在片刻间即乌黑昏暗。后来他发现这是因为“松油内所含各种化合物, 多数为环状化合物, 必须加入易燃而能助氧化的化合物, 才能使碳的氧化完全, 淀积减少, 汽车出烟口的大量黑烟就可免除; 在用作灯油时, 灯罩不易污黑”。这一结论是张泽垚根据有机化合物烷类与苯类衍生物碳含量的比率, 与加入物(酒精)的含氧与助燃的性质而摸索到的。张泽垚经过多次试验发现“用一般95%酒精与松油混合, 在某种比例时, 会出现混浊而不易成均匀的清澈液体”。后来他进一步研究怎样才能使其全溶而得到均匀一致、清澈的液体, 和汽油的性状一样。经几次试验, 发现在松油与酒精的混合液中加入樟油, 则原为浑浊不透明的溶液, 立即变为透明清洁的液体, 与汽油毫无两样, 这种综合汽油的配合比例为:松油:酒精:樟油= 1:1 :1, 他还发现上述配合比可随三者的质量和价格加以适当变换, 如7: 2 :1或6: 3 :1等, 使成本低廉, 而其功用与特性不受影响。

    张泽垚研制的“综合灯油”所用原料与“综合汽油”相同, 但只可用松油的较高沸点部分, 或用干馏法所得较高沸点部分来配置, 得到一般性状是无色无臭、无油腻、不粘滞的液体, 在没有电灯的地方, 可用以代替煤油, 供煤油灯与打气纱罩灯之用。他记录了“综合灯油”的效果试验:“普通煤油灯与综合灯油灯同量, 同时点燃, 燃点时光亮一致, 灯罩都无烟灰, 不乌黑, 燃时无异臭, 无油腻, 不结花, 其综合灯油用量为每小时16 ~ 17毫升; 用200只罩灯试验, 燃点时易燃, 不生黑烟, 无刺鼻气味, 发光明亮、与煤油灯无异, 用量为四小时需综合灯油三两”[36]

    张泽垚求学多年不仅积累了深厚的化学功底, 还十分热衷于科学的文化普及与传播工作。回国后的张泽垚了解到中国化工业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缺乏光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时, 他便投身于科学普及工作。

    1930年, 张泽垚翻译文献《美国化学工业百年来之进步》, 他认为“我国一般人士, 不熟悉一国工业发展之步骤, 往往欲制一物, 以为知其制法, 即可咄嗟立办; 故常问人曰:君能制造火药炸弹乎?此未明化学工业相互之关系也。”指明了近代中国大多数人对于化学工业了解过少的困境, 他提出“夫火柴之制造, 需用化学物品甚多; 如制造炸药, 则需甘油与硫酸, 硝酸。制造无烟火柴, 则需纤维体与硫酸、硝酸。制造毒气, 亦需有机品甚多, 且需液体氯等。此项硫酸, 硝酸, 并需纯浓者。即以浓硫酸、浓硝酸、液体氯, 及各项有机品言之, 我国尚一无所有; 况所需之原料, 尚有待于硫酸、硝酸, 液体氯等, 方可制造者。如此, 则虽有人焉, 挟制造火药炸弹毒气之计, 又何来如许原料, 供其应用耶?是有待于各项基本工业之发展也明矣。酸碱为各项工业之母, 识者早已先我言之。故欲求我国工业之发展, 当自基本工业发展始。基本工业发展后, 各项工业之勃兴, 必有自然之趋势。观乎美国化学工业百年来之发展史, 可以知其梗概矣。发译之以告社会之留心工业者”[37]其目的是使更多的国人知道化学工业的基本发展历程, 从而去认识、了解化工业。

    张泽垚并不是像很多回国留学生一样专注工作于自己科研工作, 而是在教学的同时还注重科学文化普及, 因此张泽垚为了传播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 他在国内做起了翻译一些科学专著的工作。张泽垚曾执教于国立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私立江南大学等高校任化工学教授。他认为“我国习科学者, 感无良善教科书及参考书之苦久矣。忆自束发就博, 即习外国语, 以为涉猎西书之预备。及任教席, 亦不得不选择西文书之良善者为教本, 盖科学教本, 我国甚不多见也。故十年前, 执教北平, 学生每叩以必用西书而不用中文本之故, 蔡元培先生亦曾主张大学及专门学校, 均应探用中文教本, 当答之曰, 蔡元培先生之主张个人甚为赞同:按蔡元培先生之意, 希望大学及专门学校, 将来均能有中文教科书可用, 并希望我国学术界, 能多译科学书籍, 以供大学及专科学生之探用”[38]。他深知近代中国缺少中文教材的现状, 于1937年翻译《定量分析化学》, 他的译著曾作为当时的大学化学教材与重要参考书。

    张泽垚的其他译著还有1937年与童永庆合译的《人造丝制造法》。普及人造丝制造中黏液法、铜氨法、硝酸法与醋酸法四种基本方法; 1939年张泽垚译著的书籍《人造丝及其他人造纤维》[39]介绍练绒的原始及其发展概况, 练绒工业的现状及将来, 练绒的用途、制法, 练绒纺织品的推销方法以及转移练绒消费者的旧观念的方法等; 1940年张泽垚与林维杰合译《窑业检验与计算法》[40]介绍当时美国所用的便利精确的窑业计算法并附有练习题。1941年张泽垚译著《工业化之苏俄》[41]介绍了苏联的化学、机械、建筑材料、钢铁工业、燃料与电气化、石油、交通运输、农业等情况。1963年张泽垚与佟明达、徐韦曼、张圣兴合译的《陶瓷学纲要》[42]阐明硅酸盐工艺方面的原理, 也概括介绍了其工艺方法。

    张泽垚曾在教学工作中亲自编写一些化工专业书籍, 如1937年张泽垚编写《罐头食物制造法》[43], 介绍罐头制造的发展与细菌学原理并记叙了水果罐头、果酱、蔬菜腌制等食品的制造过程; 1947年著有《窑业计算习题详解》[44], 全书共有5章分别论述了物理性质之计算、泥浆计算法、分析与原料配合量之关系、窑业原料配合之计算方法、矿物组成计算法, 附录窑业原料内常见各原子之原子量等; 1956年张泽垚编写《珐琅制造实验手册》[45]以实验的方式介绍搪琅前的准备、研究制造珐琅的新料方以及不同熔制情况对制品品质的影响, 也是当时高校化工业中所用的教材参考书。

    张泽垚还曾参与文献校订工作, 如黄继祺所著的《三硫化四磷之研究》[46]、廖定渠编著的《种竹制纸之研究》[47]及张德琇所译的《玻璃仪器吹制法》[48]。上述书籍都为当时中国化工业的发展传播作出其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当时国外的近代化学工业迅猛发展冲击着我国刚刚兴起的近代化学工业。为使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和近代工业得到发展, 张泽垚也曾加入逐渐兴起的科学社团, 如“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组织, 他也曾参与一些化学刊物的编辑工作, 意在传播科学知识, 以振兴我国的化学工业的发展。

    1934年4月, 中国化学工程杂志又名《化学工程》创刊于天津。张泽垚参与刊物的出版, 与吴承洛、张洪沅、曾昭抡、康辛元等人担任编辑, 其旨在“提倡、推广、鼓励国内化工研究学术, 内为全国化工界谋幸福, 外为国家争地位, 为全国化工界着想, 乃全国化工界之刊物也”[49], 其栏目设有论著、国内工业、国外工业等。

    1949年1月中华化学工业会举行联席会议, 张泽垚当选总干事, 王箴为总编纂, 与陈聘丞、徐名材、吴蕴初等常务理事一起参与编辑《化学工业》、《化学世界》等会刊。1949年2月, 科学刊物《化学世界》发刊[50], 张泽垚为其作第四卷发刊序言, 他认为“科学刊物, 在国外则人人注目, 在国内则垂头及之者, 仅全国户口中之极少数。民众对于衣食娱乐, 即使高价亦要办置或欣赏; 但科学读物, 非日用必不可少之物品, 所以科学期刊协会, 议定基价随时增加倍数以来, 销数停滞不前。亦可见兵荒马乱之时, 能以闲暇顾到科学者, 已寥寥无几”。指出了当时动荡的国内使得科学刊物很难发展开办, 并宣告《化学世界》的发刊旨在“推广化学新知识与其应用; 业非纯粹学术性质专门刊物。甚顾海内外同志, 时赐鸿著, 以光篇幅。更希望能坦白批评, 督促本刊之改近”[51], 对当时的科学文化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1936年, 中国化学会与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中华化学工业会和国立编译馆联合成立了化学工程名词审查委员会。其中, 张泽垚被中华化学工业会推举与张克忠、顾毓珍、许善祥、陈世章、康辛元等20人任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11日, 化学工程名词审查委员会与化学命名原则委员会、化学仪器名词委员会及编译馆代表合并为化学名词审查委员, 而后张泽垚曾参与修改审定《化学仪器设备名词》、《化学命名原则》等文献的出版[52]。1946年9月, 张泽垚曾与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其他著名化学专家一起合编完成《化学工程名词》[53]。张泽垚在参与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期间的所做的工作为推动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956年8月26日, 上海窑业工程学会召开扩大会议, 张泽垚还当选学会所办刊物《矽酸盐工业》的编辑委员会成员。1956年9月9日在上海窑业工程学会基础上成立上海矽酸盐学会筹备委员会, 其中张泽垚当选为筹委会成员并担任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后于1959年11月矽酸盐学会正式成立[54], 1961年张泽垚任全国硅酸盐学会理事及珐琅专业组副组长。张泽垚作为无机化学工业方面的专家也参与促进了我国硅酸盐工业的发展。

    张泽垚回国以后, 意识到当时的中国的化学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非常落后, 大学中没完备的化学器材与良好的实验室, 甚至面临师资与教材短缺的问题, 以至于他不仅投身于国家的工业建设事业, 而且去国内的多所大学的化学系任教, 将培养祖国的化学专业的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 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张泽垚将大量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中, 以自己不辞辛劳的付出去教导学生。

    张泽垚很注重培养人才, 他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去开展教学。他的学生谢玉成在回顾私立江南大学化工系教学往事的文章中提到, “江大化工系主任张泽垚教授常和同学谈教学问题, 提到培育人才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横向的, 即综合性人才; 一种是竖向的, 即专门性的人才。专博相辅相成, 偏废则殆。以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专博关系失调或教学与实用脱节的问题时, 便觉得先生的话颇有道理”。张泽垚先具有深厚的化工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工作经历, 总是很积极认真的备课, 他的课深入浅出; 指导实验时结合当时中国工业发展进行辅导, 循循善诱, 学生们都受用。他的学生谢玉成评价他“先生作为留美工业博士, 主持过工业的宏观研究和规划工作, 他讲各种工艺过程, 能从现状的发展和实用出发, 点出效益、挖潜和需求的所在; 他的窑业瓷釉讲义, 指出了中国陶瓷从传统的实践经验走向化学配方计算研究的科学化道路。我们涉世愈深, 便愈感到中国科技基础之薄, 愈感到江大化工系师资的可贵[55]。可见张泽垚对于教学工作有自己独到的深刻见解, 他把自己长期工作于中国化工业的经验告诉给学生, 呼吁学生们了解当时中国化工业的落后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也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化工人才。

    从张泽垚所教授的学生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 张泽垚先生在教学中不单单只注重交给学生专业知识, 还关心学生的工作与生活, 他以他诲人不倦的方式为学生、为中国化工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 [1]

      元青.广东社会科学, 2005, (6): 107~108.

    2. [2]

      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1847-1975年).台北: 华冈印刷厂, 1976, 292.

    3. [3]

      部令: 内务部令(两则).政府公报, 1921-6-3(8).

    4. [4]

      例规: 总务: 内务部令十二则.内务公报, 1921-9-3(1).

    5. [5]

      部令: 内务部第一三六号.政府公报, 1924 -10-11(7).

    6. [6]

      萧超然编.北大化学百年.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1988, 197.

    7. [7]

      委任令第四号.上海特别市市政府市政公报, 1927-9-19(5).

    8. [8]

      委任令第一八五号.上海特别市市政府市政公报, 1928-12-5(6).

    9. [9]

      张泽垚.实业部天津商品检验局检验月刊, 1932, (3/4): 55~59.

    10. [10]

      张泽垚.民国日报国庆增刊汇订, 1928, 12~14.

    11. [11]

      吴布林.临沂大学学报, 2015, (2): 133~138.

    12. [12]

      赛光平.论抗战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民国档案, 1995, (2): 105~11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MDA199502015.htm

    13. [13]

      张泽垚.化学工业, 1930, (2): 74~77.

    14. [14]

      张注洪.中美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68~70.

    15. [15]

      刘国铭.中国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北京: 春秋出版社, 1989, 50.

    16. [16]

      钟少华.中文概念史论.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2, 225.

    17. [17]

      关增建等著.中国近现代计量史稿.济南: 山地教育出版社, 2005, 107~110.

    18. [18]

      周臣.进出口商品检验行政法教程.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29~34.

    19. [19]

      Lothrop R E著; 沈友仁, 张泽垚译.用碘素養化法定蜂蜜内左旋糖右旋糖含量之研究.检验月刊, 1932, (11): 24~41.

    20. [20]

      Wagaman W H著; 张泽垚, 董永庆译.用气化法制造燐酸之现在情形及其将来之趋势.实业部天津商品检验局检验月刊, 1933, (2): 9~10.

    21. [21]

      Lathrap C A著; 张泽垚, 王宗瑶译.苏子油之碘价及折光指数.科学, 1933, (4): 583~586.

    22. [22]

      Smith H R著; 张泽垚, 文福田译.豆油—压榨情况对品质与产量之影响.科学, 1933, (17): 1771~1778.

    23. [23]

      张泽垚, 文福田译.蛋品分析法.实业部天津商品检验局检验月刊, 1933, (11/12): 1~14.

    24. [24]

      Owen W L著; 张泽垚, 沈友仁译.用阿迈罗法由谷类制造工业酒精.检验月刊, 1934, (1): 17~104.

    25. [25]

      Caldwell B P, Mettiello J著; 张泽垚, 文福田译.胡蔴油加热变形时物理及化学性质之变异.科学, 1934, (4): 498~514.

    26. [26]

      Thurman B H著; 张泽垚, 文福田译.物油类颜色之特性及去色方法.科学, 1934, (2): 188~199.

    27. [27]

      刘经华.盐业史研究, 2005, (3): 8~17.

    28. [28]

      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编.中国科学家回忆录(第二辑).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0, 31.

    29. [29]

      张泽垚.十年来之江西工业.赣政十年, 熊主席治赣十周年纪念特刊, 1941, 477.

    30. [30]

      李国强, 李放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史.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7, 540.

    31. [31]

      张泽垚.工业实验为工业投资之向导.裕民, 1942, (3): 39~41.

    32. [32]

      李国强, 李放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史.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7, 540~542.

    33. [3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436. http://www.cqvip.com/QK/96925X/198409/49983850.html

    34. [34]

      张泽垚.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 1924, (1): 9.

    35. [35]

      张泽垚.科学, 1929, (4/5): 716~731.

    36. [36]

      张泽垚.化学世界, 1959, (1/12): 541.

    37. [37]

      张泽垚.化学工业, 1959, (1): 34~35.

    38. [38]

      Talbot H P著; 张泽垚, 童永庆译.定量分析化学.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7: 译序.

    39. [39]

      Darby W D著; 张泽垚译.人造丝及其他人造纤维.上海: 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 1939.

    40. [40]

      Andrews A I著; 张泽垚, 林维杰译.窑业检验与计算法.长沙: 商务印书馆, 1940年.

    41. [41]

      Hirsch A著; 张泽垚译.工业化之苏俄.长沙: 商务印书馆, 1941.

    42. [42]

      Norton H著; 佟明达, 张泽垚, 徐韦曼, 等译.陶瓷学纲要.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63.

    43. [43]

      张泽垚.罐头食物制造法.重庆: 正中书局, 1937.

    44. [44]

      张泽垚.窑业计算习题详解.上海: 国立编译馆: 1947.

    45. [45]

      张泽垚.珐琅制造实验手册.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6.

    46. [46]

      黄继祺著; 张泽垚校阅.三硫化四磷之研究.工商部中央工业试验所, 1930.

    47. [47]

      廖定渠编著; 张泽垚, 杜鞠人校订.种竹制纸之研究.北京: 京华印书馆, 1934.

    48. [48]

      Frary F C著; 张德琇译; 张泽垚校.玻璃仪器吹制法.海: 商务印书馆, 1947.

    49. [49]

      姚远, 王睿, 姚树峰等编著.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1792-1949(上册).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261~263.

    50. [50]

      陈歆文.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史1860—1949.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83~386.

    51. [51]

      张泽垚.化学世界, 1949, (1/2): 2~3.

    52. [52]

      袁振东.中国化学会的发展和壮大(1932-1937).万辅彬主编.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第11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9: 274.

    53. [53]

      许康.湖南历代科学家传略.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2, 601. http://www.bookask.com/book/451673.html

    54. [54]

      徐卓然.硅酸盐通报, 1985, (6): 58~59.

    55. [55]

      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江南大学, 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南大学五十年.江苏: 文史资料编辑部, 1997, 247.

  • 图 1  张泽垚的照片

    (采自: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编. 履痕华理往事辑要.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353. )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7
  • 文章访问数:  2726
  • HTML全文浏览量:  895
文章相关
  • 发布日期:  2020-09-01
  • 收稿日期:  2020-02-22
  • 接受日期:  2020-06-03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