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ation: Chen Hong, Zhu Yu, Zhu Yaping, Wang Yue, Li Jianrong. Study on Adsorption of Mo (Ⅵ) in Water by Mesoporous Silica Nanospheres[J]. Chemistry, 2020, 83(12): 1155-1158.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对水中Mo(Ⅵ)的吸附研究
English
Study on Adsorption of Mo (Ⅵ) in Water by Mesoporous Silica Nanospheres
-
Key words:
- Mesoporous silica
- / Mo (Ⅵ)
- / Adsorption
- / Removal
-
自然环境中钼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风化作用从岩石中释放出来的钼,二是钼矿及伴生钼矿的开采和选取产生的工业废水,造成了严重的水土钼污染[1]。近年来饮用水水源的钼污染情况日益严重,水源受到污染,导致钼中毒,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与安全[2, 3]。由于钼的反应性、生物有效性和毒性主要由其水溶态所决定[4],而Mo(Ⅵ)是水溶态钼的主要成分,因此研究环境中Mo(Ⅵ)的脱除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Mo(Ⅵ)的脱除方法主要有离子交换法[5]、化学沉淀法[6]和吸附法[7]等,吸附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处理效果好、吸附剂可再生使用等优点。介孔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均匀可调的孔径和规整有序的孔道结构,广泛应用于生物模拟、化学催化、分离技术、材料制备、光化学等领域[8~10]。本研究制备一种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MSN),考察了pH、脱除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和温度对Mo(Ⅵ)脱除率的影响,确定了Mo(Ⅵ)的最佳脱除条件,并应用于水体环境中Mo(Ⅵ)的脱除。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钼酸铵(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分析纯,天津福晨化学试剂厂),硅酸四乙酯(TEOS,分析纯,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
UV-18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光学仪器五厂有限公司);IRTracer-10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日本岛津);S-4800场发射扫描电镜(SEM,日本日立),加速电压为2.0kV;ASAP 2460介孔分析仪(美国MIKE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MSN的制备
采用改进的Stober法合成MSN。在480mL二次去离子水中加入1.00g CTAB和3.50mL 2mol/L NaOH溶液,置于磁力搅拌器上80℃下搅拌(约500r/min)溶解,待CTAB完全溶解后,在快速搅拌下(约1500r/min),缓慢逐滴加5mL TEOS,搅拌5min至溶液澄清透明,将转速调为500r/min、80℃下继续搅拌反应2h。将反应后的混合液减压抽滤,分别用乙醇和水洗涤3次,白色物即为新鲜的氧化硅纳米球,于100℃下真空干燥6h,再在程序控温炉中500℃煅烧6h,升温速率控制在5℃/min。
1.2.2 MSN的表征
通过SEM、FT-IR和介孔分析分别对MSN的形貌、官能团及比表面积和孔径进行表征。
1.2.3 MSN脱除Mo(Ⅵ)的单因素试验
取20mL 30μg/mL的Mo(Ⅵ)溶液置于50mL生物试管中,调节pH,加入一定量的MSN,在一定温度下振荡一段时间。取出生物试管,摇匀后抽滤,分别测定MSN加入前后溶液中Mo(Ⅵ)的浓度。逐一考察pH(2~11)、吸附时间(1~144h)、MSN投加量(6.5~8.5g/L)和温度(15~35℃)对MSN脱除Mo(Ⅵ)的影响。
1.2.4 正交试验设计
以A(吸附时间,h)、B(pH)、C (MSN投加量,g/L)、D(温度,℃)为考察因素,按四因素三水平进行试验条件优化,正交因素水平见表 1。
表 1
因素 A
(时间/h)B
(pH)C
(MSN量/g/L)D
(温度/℃)1 12 3 6.5 15 2 24 4 7.5 25 3 36 5 8.5 35 1.2.5 MSN脱除水中的Mo(Ⅵ)
分别移取20mL 20~40 μg/mL的Mo(Ⅵ)溶液于50mL生物试管中,调节溶液pH为3,加入8.5g/L MSN,在25℃振荡36h,脱除前后溶液中的Mo(Ⅵ)用硫氰酸钾分光光度法(GB/T 17777-2009)测定[11]。Mo(Ⅵ)的脱除率按式(1)进行计算。
$Y=\left(c_{0}-c\right) / c_{0} \times 100 \% $
(1) 其中,Y为溶液中Mo(Ⅵ)的脱除率(%);c0和c分别为脱除前后溶液中Mo(Ⅵ)的浓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MSN的表征
图 1是MSN的SEM照片,所制备样品呈光滑均一的球形。图 2为MSN的红外谱图,在1089cm-1处有一个极强的宽特征峰,对应于二氧化硅中Si-O-Si反对称伸缩振动峰;796cm-1处的特征峰带为对称的Si-O-Si伸缩振动峰;3442cm-1处是缔合的-OH伸缩振动引起的一个较宽的吸收峰;1624cm-1处的谱带是由于Si-OH伸缩振动引起的。
图 1
图 2
图 3为N2吸附-脱附曲线,在相对压力0.2~1.0范围内出现了H3型滞后环,与Ⅳ型等温线相吻合,表明MSN属于介孔材料,孔径基本集中在2~50 nm之间。多点BET比表面积的测定结果为1067.64m2/g。
图 3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pH对Mo(Ⅵ)脱除率的影响
图 4为pH对Mo(Ⅵ)脱除率的影响。MSN在强酸条件下脱除效果较好,随着溶液pH增大,脱除效果明显降低。在pH 2~5范围内,均体现出较高的脱除率,pH=3时脱除效果最好。
图 4
2.2.2 时间对Mo(Ⅵ)脱除率的影响
图 5为时间对Mo(Ⅵ)脱除率的影响。在24h内脱除率增长较快,在24~144h内脱除率增加十分缓慢,说明在24h已接近吸附平衡,再延长吸附时间对脱除率的影响不大。
图 5
2.2.3 MSN投加量对Mo(Ⅵ)脱除率的影响
图 6为吸附剂投加量对MSN吸附Mo(Ⅵ))的影响,随着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脱除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图 6
2.2.4 温度对Mo(Ⅵ)脱除率的影响
图 7为温度对Mo(Ⅵ)脱除率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脱除率略有升高,但总体变化较小,说明温度对其影响不大。
图 7
2.3 正交试验结果
表 2为正交试验结果,四个因素对Mo(Ⅵ)脱除率的影响大小程度为:吸附剂投加量>pH>吸附时间>温度。四个因素对Mo(Ⅵ)脱除优化条件为:A3B1C3D2,即时间为36h、pH为3、吸附剂投加量为8.5g/L、温度为25℃,此时的脱除率为96.09%。
表 2
因素 A B C D 脱除率 1 1 1 1 1 0.8095 2 1 2 2 2 0.8641 3 1 3 3 3 0.8463 4 2 1 2 3 0.9017 5 2 2 3 1 0.9258 6 2 3 1 2 0.7824 7 3 1 3 2 0.9609 8 3 2 1 3 0.8136 9 3 3 2 1 0.8062 K1 0.840 0.891 0.802 0.847 K2 0.870 0.868 0.857 0.869 K3 0.860 0.812 0.911 0.854 极差 0.030 0.079 0.109 0.022 2.4 MSN脱除水中Mo(Ⅵ)
在优化吸附试验条件下,MSN对不同加标浓度的Mo(Ⅵ)进行吸附脱除,脱除率为93.6%~97.3%,RSD为3.9%~4.8%(表 3),表明MSN对水体中的Mo(Ⅵ)具有较好的脱除效果,可应用于水环境中Mo(Ⅵ)的脱除。
表 3
样品编号 cMo(脱除前)
/(μg/mL)cMo(脱除后)
/(μg/mL)脱除率
/%RSD
/%1 20.0 0.54 97.3 3.9 2 30.0 1.22 95.9 4.5 3 40.0 2.54 93.6 4.8 2.5 不同吸附剂的饱和吸附容量
实验测得MSN对Mo(Ⅵ)的饱和吸附容量为217.39mg/g,高于Mn3O4@SiO2核壳磁性复合材料、CuFe2O4纳米粒子、煅烧麦麸、ZnFe2O4纳米粒子对Mo(Ⅵ)的吸附容量(表 4)。
表 4
3. 结论
由于MSN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显著提高吸附Mo(Ⅵ)的效率和能力,饱和吸附容量为217.39mg/g,适用于对水中Mo(Ⅵ)的脱除。最佳脱除条件为pH=3、MSN投加量为8.5g/L、吸附时间为36h。在优化吸附试验条件下,MSN对加标水中Mo(Ⅵ)的脱除率为93.6%~97.3%。
-
-
[1]
肖振林, 丛俏, 曲蛟.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 10(23): 5831~5834. 10.3969/j.issn.1671-1815.2010.23.056
-
[2]
韩张雄, 张小辉, 刘美美, 等.绿色科技, 2016, (20): 38~39.
-
[3]
曲蛟, 马振宇, 丛俏, 等.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7(1): 178~181.
-
[4]
张梦晗, 陈宏, 张晗, 等.化学通报, 2016, 79(2): 175~178.
-
[5]
宁阳坤.离子交换法回收钼冶炼废酸中钼和铼研究,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8.
-
[6]
郝萌, 侯万来.中国钼业, 2017, 41(1): 22~27.
-
[7]
黄蔚庄, 龚柏凡.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1994, (1): 1~4.
-
[8]
曹杰, 何定庚, 何晓晓, 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33(5): 914~918. 10.3969/j.issn.0251-0790.2012.05.009
-
[9]
Huang X L, Li L L, Liu T L, et al. ACS Nano, 2011, 5(7): 5390~5399. doi: 10.1021/nn200365a
-
[10]
Zhao D Y, Feng J L, Huo Q S, et al. Science, 1998, 279(5350): 548~552. doi: 10.1126/science.279.5350.548
-
[11]
GB/T 17777-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饲料中钼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2009.
-
[12]
孙琳, 刘志雄, 罗文波, 等.精细化工, 2019, 36(8): 1677~1683.
-
[13]
Tu Y J, You C F, Chang C K, et al. Chem. Eng. J., 2014, 244(10): 343~349.
-
[14]
Fumihiko O, Takehiro N, Naohito K. J. Environ. Chem. Eng., 2018, 6(4): 4459~4466. doi: 10.1016/j.jece.2018.06.047
-
[15]
Tu Y J, Chan T S, Tu H W et al. Chemosphere, 2016, 148(4): 452~458.
-
[1]
-
表 1 正交因素水平表
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orthogonal test
因素 A
(时间/h)B
(pH)C
(MSN量/g/L)D
(温度/℃)1 12 3 6.5 15 2 24 4 7.5 25 3 36 5 8.5 35 表 2 正交实验结果及计算表L9(34)
Table 2. Schemes and results of orthogonal design of L9(34)
因素 A B C D 脱除率 1 1 1 1 1 0.8095 2 1 2 2 2 0.8641 3 1 3 3 3 0.8463 4 2 1 2 3 0.9017 5 2 2 3 1 0.9258 6 2 3 1 2 0.7824 7 3 1 3 2 0.9609 8 3 2 1 3 0.8136 9 3 3 2 1 0.8062 K1 0.840 0.891 0.802 0.847 K2 0.870 0.868 0.857 0.869 K3 0.860 0.812 0.911 0.854 极差 0.030 0.079 0.109 0.022 表 3 水中Mo(Ⅵ)的脱除结果(n=3)
Table 3. Results of Mo(Ⅵ) removal by MSN
样品编号 cMo(脱除前)
/(μg/mL)cMo(脱除后)
/(μg/mL)脱除率
/%RSD
/%1 20.0 0.54 97.3 3.9 2 30.0 1.22 95.9 4.5 3 40.0 2.54 93.6 4.8 -

计量
- PDF下载量: 6
- 文章访问数: 447
- HTML全文浏览量: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