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制作工艺中的化学知识

冯秦萍 彭蜀晋 张胜婷

引用本文: 冯秦萍, 彭蜀晋, 张胜婷. 丝绸制作工艺中的化学知识[J]. 化学教育, 2015, 36(24): 7-11.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15020049 shu
Citation:  FENG Qin-Ping, PENG Shu-Jin, ZHANG Sheng-Ting. Chemical Knowledge 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Silk[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15, 36(24): 7-11.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15020049 shu

丝绸制作工艺中的化学知识

    通讯作者: 彭蜀晋
摘要: 丝绸制作中的精炼、染色和保存与蚕丝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从蚕丝化学组成和结构出发介绍了丝绸精炼、染色和保存中的化学知识。

English

  • 
    1. [1] 邓连霞.北方蚕业,2009,30(2):11-13[1] 邓连霞.北方蚕业,2009,30(2):11-13

    2. [2] 刘菲.蛋白质纤维的染色及功能整理技术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2] 刘菲.蛋白质纤维的染色及功能整理技术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3. [3] 李志忠,蒋少军.染整技术,2006,28(4):13-15,18[3] 李志忠,蒋少军.染整技术,2006,28(4):13-15,18

    4. [4] 董凤春.野蚕茧丝的结构与性能.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4] 董凤春.野蚕茧丝的结构与性能.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5] 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0-76[5] 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0-76

    6. [6] 杨雪霞.丝绸,2007(8):66-68、75[6] 杨雪霞.丝绸,2007(8):66-68、75

    7. [7] 周宏湘.印染助剂,1986(2):38-42[7] 周宏湘.印染助剂,1986(2):38-42

    8. [8] 谭光万.中国古代植物染料研究.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8] 谭光万.中国古代植物染料研究.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9. [9] 张志伯.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1979(4):91-95[9] 张志伯.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1979(4):91-95

    10. [10] Suwanruji P, Freeman H S. Supplement to Colourage,2006, 53(4):85-101[10] Suwanruji P, Freeman H S. Supplement to Colourage,2006, 53(4):85-101

    11. [11] 章杰.印染,2004(2):37-42[11] 章杰.印染,2004(2):37-42

    12. [12] 张淑芬,杨锦宗.染料与染色,2008,45(1):1-5[12] 张淑芬,杨锦宗.染料与染色,2008,45(1):1-5

    13. [13] 蔡祖伍.染料与染色,2003,40(3):156-159[13] 蔡祖伍.染料与染色,2003,40(3):156-159

    14. [14] 李权.香樟木材提取物的成分及其防腐机理的研究.福州:福建农林大学博士论文,2014[14] 李权.香樟木材提取物的成分及其防腐机理的研究.福州:福建农林大学博士论文,2014

    15. [15] 刘艳.原位生成纳米银整理真丝绸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15] 刘艳.原位生成纳米银整理真丝绸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16. [16] 韩艳梅.芦荟、纳米银对真丝(绸)的功能化改性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16] 韩艳梅.芦荟、纳米银对真丝(绸)的功能化改性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1255
  • HTML全文浏览量:  451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

返回文章